和之同之。有而不有。為而不為。是名大道。
  寥廓者天。無物不包。浩瀚者海。無物不容。故則天者同其廣大。法海者同其淵深。至於道。不可思議而莫之量。

  隨筆五頌

  佛祖弘慈。拯溺一切。蓋為眾生。本真錮蔽。客塵揜埋。業濤騰沸。憎愛取舍。自縛自繫。輪迴生滅。致難脫離。
  憎凡愛聖。求靜厭喧。皆為執著。盡屬攀緣。在聖則聖。在凡則凡。處靜即靜。處喧即喧。本無方所。如珠走盤。
  素位而行。佛儒同道。俗則居家。僧則秉教。為臣當忠。為子當孝。能盡倫常。即為玄妙。絕世違情。捨明求照。
  或以釋教。遺棄綱常。競相排詆。如墨如楊。或慕邪行。裂衣毀裳。剺容撚指。妄自殘傷。兩俱謗佛。與道乖張。
  拈一放一。未是平沈。水不洗水。金不博金。心外非物。物外非心。物自是物。心自是心。何為昧昧。撥相而尋。

  觀山

  山之高兮。眾石所成。石雖眾兮。山一其形。千仞之山。一拳之石。石即是山。而山非石。

  臨水

  漚之與水。異形同體。結則為漚。散則為水。漚非是水。水却是漚。不如縱目。任其注流。

  性根偈

  恒沙諸佛同一性。此性無修亦無證。若離修證却成狂。動非動兮靜非靜(性)。
  觸目盡成顛倒見。山河大地誰形容。自從一覩明星後。物我原來無異同(眼)。
  若向音聲求佛法。譬猶假翅欲騰飛。何如撒手行平路。靜默語喧無二歸(耳)。
  見說旃檀片片香。此中非嗅孰知芳。若言佛性離聞性。何處尋求寂滅場(鼻)。
  百味莫言只一味。分明河淡海為鹹。必須一一從吾辨。始把塵砂作米鹽(舌)。
  幻化空身即法身。縱然認著亦非真。直將瓦礫成吾體。誰道身心奉剎塵(身)。
  動靜卷舒無二致。後前左右合其宜。若於意外求他道。何異輕金而重泥(意)。

  錄語

  我不談空空。亦不說有有。問我何所言。一聲獅子吼。

  萬川一月印

  一月緣何印萬川。隨波上下自年年。莫將戲論談同異。一月圓來萬月圓。

  偶述

  佛性非從色相尋。若離色相轉勞心。龜毛兔角真如體。鵲噪鴉鳴般若音。不是吾身同木石。直須木石即吾身。聖凡情見從生滅。山自高兮水自深。

  皇四子和碩寶親王長春居士
  覺海論

  覺以海言強喻也。海亦覺中之一物。覺不可以海喻。覺固無可喻。以海於天地間為物最鉅。故強以為喻。夫天一生水。降而為膏。升而為月。動而為波。凝而為冰。渟而為陂為澤。流而為江為河。千支萬派。莫不朝宗于海。海受之而不見其盈。海洩之而不見其竭。海亦鉅矣哉。雖然。海固有形在也。海之形在。則海之名存。至若不可以形求。不可以名擬。無所於受。而實無所不受。無所於洩。而實無所不洩。受不見受。洩不見洩。湛湛乎。蕩蕩乎。是海也。其自性之覺海歟。非從中出。非從外生。其先無始。其後無終。上之莫見其顛。下之莫窮其底。十方世界。莫測其涯涘。大地眾生。莫不備具。如來此覺海。菩薩此覺海。一切聖凡。以至蝡動含靈。無非此覺海。三界同居。生佛一體。於一體中而差別逕庭者。生佛之攸分也。差別逕庭而同歸覺海者。生佛之本來也。以覺海為體。而不執覺海。不捨覺海者。如來也。在覺海中。而或執體海。或捨覺海者。眾生也。教外別傳。令人透脫根塵。剿絕情見。並覺海二字。亦無所存。修而無修。證而無證。譬之百川歸海。而海不自識其容納也。夫修世間法。至於聖。極矣。若明出世間法。廓然無聖。廓然無聖。聖凡等觀。戒定慧亦覺也。貪瞋癡亦覺也。貪瞋癡之覺非圓覺。戒定慧之覺亦非圓覺。求貪瞋癡不可得。求戒定慧不可得。不可得中如是得。如是得中無所得。而後其覺乃圓。圓亦非圓。而覺乃覺海矣。古人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又曰。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生之分。在覺與不覺之別。然覺者與未覺者。同住覺海之中。如或以覺為覺。則是心意識之覺。所為損法財。滅功德者也。即不以覺為覺。仍是幻化空身中之無明實性。非真覺也。必得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并此無明佛性。幻化法身之名。亦不可得。夫然後入微塵而不洩。徧大千而不溢。以缶取之盈缶。以甕取之盈甕。以陂取之盈陂。以澤取之盈澤。以江取之盈江。以河取之盈河。以海取之盈海。以天地取之盈天地。澄澄湛湛。寂寂惺惺。雖覺而不覺。不覺而常覺。是乃所為覺海歟。

  水月說

  天上之月一耳。水印之而萬焉。一月普現一切水。其本自同。一切水月一月攝。其歸不二。設使祗明得真體之一。而未明幻體之亦一。則古人水月之妙喻。猶為未究也。有如泛航溪中。溪中此月也。由溪以之湖。湖中即此溪月也。由湖以之長江黃河。長江黃河中即此湖月也。由長江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