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谟佛。方便土。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别妙觉佛。佛佛。实报净土。)
    谱曰。以无上菩提胜解。了知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乃至定共道共戒等。一一皆从佛戒海中流出。一一皆归佛戒海中。如种种水。同一湿性。是故五戒乃至比丘戒等。一一戒相。一一威仪。一一无非三聚净戒。以其一一皆能灭一切恶。卽名摄律仪戒。一一皆能生一切善。卽名摄善法戒。一一皆能度一切生。卽名摄众生戒。如此普摄诸戒。回向菩提。故名回向满足无上道戒也。据华严经。二地已得戒波罗密最为增上。今阿阿等六。善增长故。渐登上地。那佛。谟佛。能见佛故。生二净土。阿佛。则住戒秘藏。弥佛。则妙行庄严。陀佛。则净戒果成。为别妙觉。佛佛。则性修交彻。为实报净也。 第七增上戒学门竟
  选佛谱卷第三(终)
  【选佛谱卷第四】
  【第八增上定学门(凡十三位)】
    谱曰。学佛之人。若欲成就一切功德。若欲发生无漏智慧。必藉禅定之力。故次戒学。须明定学。禅定徧摄三乘一乘。若因若果诸法。罄无不尽。故名增上也。是中次第。前文已明。故不复出。
    六妙门禅(那那。兜率天。那谟。大梵天。谟谟。光音天。阿阿。十六特胜。阿弥。通明观。弥弥。阿陀。皆九想观。弥陀。八念观。陀陀。十想观。那佛。暖位。谟佛。顶位。阿佛。初果。弥佛。见地。陀佛。初住。佛佛。圆信。)
    谱曰。六妙门者。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也。妙名涅槃。此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门。一修数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也。二修随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旣虚凝。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应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也。三修止者。心旣渐息。觉息长短徧身。入出息任运相依。意虑怡然凝静。觉随为粗。应当舍随修止。制心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静其心也。四修观者。自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应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寂静。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于定心中。以心眼谛观此身中细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风。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内外不净。甚可厌恶。复观定中喜乐等受。悉有破坏之相。是苦非乐。又观定中心识。无常生灭。刹那不住。无可著处。复观定中善恶等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如是观时。能破四倒。不得人我。定何所依也。五修还者。如是观时。觉息入出徧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内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众苦逼迫。刹那变易。一切悉无自性。心生悲喜。无所依倚。得四念处。破四颠倒。尔时观解旣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应当舍观修还。旣知观从心发。若随析境。不会本源。卽须返观此心。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耶。为从非观心生耶。若从观心生。则先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三法中。未有观故。若从非观心生。则非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卽二心并。若是灭。法已谢。不能生现在。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卽空。空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忘。还源之要也。六修净者。若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返本还源。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则不离境智缚。以心随二边故。尔时应须舍还。安心净道。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名为修净。亦不得能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作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倚。或得五方便相似无漏慧发。(一别总相念处。二暖。三顶。四忍。五世第一)或得苦法忍。乃至九无碍道等。三乘真无漏慧发也。 那那兜率等者。修而未成。随善根力。及禅定力。生欲色天。以其亦世间故。 阿阿十六特胜等者。随次第门渐增进故。 那佛谟佛暖顶位者。发相似无漏慧。未断惑故。 阿佛初果者。生灭门中。创发真无漏慧故。 弥佛见地者。无生门中。创发真无漏慧故。 陀佛初发心住者。发大乘相似无漏慧故。 佛佛圆十信者。六妙门卽能具一切佛法故。
    十六特胜(那那。大梵天。那谟。光音天。谟谟。徧净天。阿阿。通明观。阿弥。九想观。弥弥。阿陀。皆八念观。弥陀。十想观。陀陀。八背舍。那佛。顶位。谟佛。忍位。阿佛。二果。弥佛。薄地。陀佛。三住。佛佛。圆信。)
    谱曰。十六特胜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此十六法。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故名特胜也。若以十六法横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此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