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佛法者。须达多日为教授。必礼出家人足已。然后说法。寕惟不敢以教授师自居。不敢以兄自居。幷不敢以弟自居。而兄视新出家人也。罗睺罗之出家也。以舍利弗为和尚。均提之出家也。亦以舍利弗为和尚。罗睺为比丘。均提尚为沙弥。不闻其称罗睺为兄也。则住持三宝之体最严。亦犹朝廷之礼故也。朝廷无礼法。上下不辨。而天下乱。佛法无律仪。七众不辨。而化道绝。可弗辩乎。
  【议】
  【儒释宗传窃议(有序)】
  大道之在人心。古今唯此一理。非佛祖圣贤所得私也。统乎至异。汇乎至同。非儒释老所能局也。尅实论之。道非世闲。非出世闲。而以道入真。则名出世。以道入俗。则名世闲。真与俗皆迹也。迹不离道。而执迹以言道则道隐。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呜呼。今之求道于迹者。乌能下学而上达。直明心性。迥超异同窠臼也。夫尝试言之。道无一。安得执一以为道。道无三。安得分三教以求道。特以真俗之迹。姑妄拟焉。则儒与老。皆乘真以御俗。令俗不逆真者也。释乃卽俗以明真。真不混俗者也。故儒与老主治世。而密为出世阶。释主出世。而明为世闲祐。至于内丹外丹。本非老氏宗旨。不足辩。然则言儒。而老与孔皆在其中矣。言释而禅与教皆在其中矣。故但云儒释宗传窃议。 儒之于道学也久矣。上古无文字无可征。可征始于尧舜。尧允执厥中。舜危微精一。皆心外无法。故天地赖以位。万物赖以育。贯彻古今万世。不能逾其道也。嗣禹臯陶之见知。汤之闻知。不过还知此心此理而已。知之则近见亦可。远闻亦可。不以远近为亲疎也。乃韩愈云。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嗟嗟。是何物也。可互相传乎。譬诸射树的而专注之。先有巧力者先中。后有巧力者后中。或在同时。或在异世。贵各中的而已矣。的非可传也。巧非可传也。力非可传也。谓之日见知闻知则可。谓以是相传可乎哉。 见知不唯禹臯也。凡稷契伯益等皆见而知之者也。闻知不唯汤也。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则于汤为见知。于尧舜禹等亦为闻而知之者也。 文王旣没。武周又逝。柱下史闻而知之。孔子问礼。叹为犹龙。则于老聃又为见而知之。门人推崇厥师。不复齿及老氏。孟子亦蹈其旧辙耳。 颜于孔。诚见知也。但继孔学。又先孔亡。不同太公之于文王。伊尹之于汤。禹之于舜也。故孟子不言之。 颜渊死。子哭之恸。再叹今也则亡。故古人云。颜子没。而圣学亡。非虚语也。孟子曰。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盖亦不敢虚妄承当者欤。 老氏之学。盖公等得其少分以治汉。汉则大治。孔孟之学。汉代绝响。 北宋周濂溪定性书云。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太极图说云。太极本无极也。细玩二语。真得孔颜心法者也。后儒纷纷解释。罕有知其语脉者。且云。定性书可以不作。噫。可哀矣。卽及门之士。明道似曾子子思。伊川似子夏而已。 南宋陆象山。先立乎其大者。乃得孟氏心法者乎。然不信太极无极。展转拨之。紫阳又展转救之。吾观拨者救者。皆非实知周子也。 王阳明龙场大悟。提致良知三字。为作圣真诀。虽曰颜子复生。不亦可乎。 释之于道学也。十方三世无不彻也。此界此时。则始于释迦。继于迦叶难陀等也。其在震旦。则远公造法性论。罗什叹其未见佛经。能知佛理。北齐慧文大师。读龙树中论。悟圆顿心宗。二并可称闻而知之。菩提达磨大师。受记东化。可称见而知之。 远公后。凡修净业得往生者。皆见知闻知之流类也。有人仅立莲宗七祖。但约行化最专者耳。然四明尊者。慈云忏主等。何尝不以净土行化。而智者大师十疑论。飞锡法师宝王论。天如禅师净土或问。楚石禅师怀净土诗。妙叶法师念佛直指。尤于净土法门有功。至若近世则幽溪师生无生论。袁中郎西方合论。皆远公之的裔也。 达磨传至六祖。乃有南岳青原二甘露门。门似二。道无二也。二则毒药。非甘露也。又数传而为五宗。人有五。宗非五也。五则枝条。非宗本也。譬如阿耨达池。一水流为四河。归于大海。河有四。水无四也。今不知池之一。不知水之一。不知海之一。独从四河阔狭曲直远近起见。互相是非。可谓智乎。 继北齐者。有南岳思大师。出大乘止观法门四卷。真圆顿心要也。次有天台顗大师。出三种止观。法华玄义文句。及维摩仁王金光明普门品十六观等疏。于是教观大僃。歴五传至荆溪。其道中兴。又八传至四明。道乃重振。此后裂为三家。渐式微矣。 唐玄装法师。徧游天竺。学唯识宗于戒贤法师。尽其所知。旁[扌*叜]其所未知。广大精微。真弥勒天亲之子。释迦文佛之远孙也。慈恩基师。虽实继之。然观所撰法华赞玄。则灵山法道恐未全知。无怪乎唯识一书。本是破二执神劔。反流为名相之学。亦可悲矣。 贤首法藏国师。得武后为其门徒。声名借甚。疏晋译华严经。经旣未僃。疏亦草略。故不复传。所传起信论疏。浅陋支离。甚失马鸣大师宗旨。殊不足观。方山李长者有新华严经论。颇得大纲。清凉观国师。复出疏钞。纲目并举。可谓登襍华之堂矣。后世缁素。往往独喜方山。大抵是心粗气浮故耳。不知清凉。虽遥嗣贤首。实青出于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