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金像缘

  宋东阳铜像从地出缘  宋浦中金像光现乃出缘

  宋江陵上明泽中金像缘

  宋荆州壁画像涂却现缘  宋江陵支江金像誓志缘

  宋湘州桐楯感通作佛光缘

  齐番禺石像遇火轻举缘  齐彭城金像汗出表祥缘

  齐杨都观音金像缘  梁荆州优填王栴檀像缘

  梁杨都光宅寺金像缘  梁高祖等身金银像缘

  元魏定州金观音像高王经缘

  陈重云殿并像飞入海缘  周晋州灵石寺石像缘

  周宜州北山铁矿石像缘

  周襄州岘山华严行像缘  隋蒋州兴皇寺焚像移缘

  隋京师日严寺瑞石影缘

  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缘  隋雍州凝观寺释迦夹纻像缘

  唐邡州石像出山现缘唐简州佛迹神光照现缘  唐凉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缘

  唐渝州相思寺佛迹出石缘

  唐循州灵龛寺佛迹缘  唐雍州李大安金铜像感救缘

  唐幽州渔阳县失火像不坏缘

  唐并州童子寺大像放光现瑞缘  唐西京清禅寺盗金像缘

  唐抚州及潭州行像等缘

  唐雍州蓝田金像出石中缘  唐雍州鄠县金像出澧水缘

  唐沁州山石像放光照谷缘

  唐益州法聚寺画地藏菩萨缘  唐荆州瑞像图画放光缘

  唐代州五台山像变现出声缘

  宋元嘉二年。刘式之造文殊金像朝夕礼拜。顷之便失。惆怅祈请。夙夜匪懈。经于五年。昏夕时见佛座有光发座至栋。式之因烧香拂拭床帐。乃见失像俨然具存。

  宋元嘉十二年。留元之。东阳长山人。家以种苎为业。每烧田墌辄有一处丛草不然。经久怪之不复垦伐。后试薄掘得铜坐像。高三寸许。寻捡其地旧非邦邑。莫测何来云。

  宋元嘉十四年。孙彦曾家世奉佛。妾王慧称少而信向。年大弥笃。诵法华经。辄见浦中有杂色光使人掘。深二尺得金像。连光趺高二尺一寸。趺铭云。建武六年岁在庚子。官寺道人法新僧行所造。即加磨蓥云。

  宋元嘉十五年。罗顺为平西府将。戍在上明。十二月放鹰野泽。同辈见鹰雉俱落。于时火烧野平。惟有三丈许丛草不然。遂披而觅焉。乃得金菩萨坐像。通趺高一尺。工制殊巧。时定襄令谓盗者所藏。乃符界内无失像者。遂收而供之。

  宋卫军临川康王在荆州城内。筑堂三间供养经像。堂壁上多画菩萨图相。及衡阳文王代镇。废为眠斋悉加泥治。干辄陀脱画状鲜净。再涂犹尔。王不信向亦谓偶尔。又使浓涂而画像彻现炳然可列。王复令毁故壁悉更缮改。不久抱疾闭眼辄见诸像森然满目。于是废而不居。颇事斋讲。

  宋元嘉中。江陵支江张僧定妹。幼而奉法志欲出家。常供养小形金像。以为前路之资也。而父母逼嫁誓志不行。而密许邴氏。女初不知也。及羔雁既至。女悲呼不就。烧香伏地取死。此像遂放金光弥竟一村。父兄惊其通感止不嫁之。张邴二门因大敬信。僧定为之出家。宋丞相南郡王镇陕。乃以其居建精舍焉。

  宋泰始中。东海何敬叔少而奉法。随湘州刺史刘韫监县。遇有栴檀制以为像。既就无光营索甚勤。而卒无可获。凭几思之。如睡见沙门纳衣杖锡来曰。檀非可得粗木不堪。惟县后何家桐楯堪用。虽惜之苦求可得。寤问左右果如言。因故求买之。何氏曰。有楯甚爱。患人乞夺曾未示人。明府何以得知直求市耶。敬叔以事告之。何氏敬喜奉以制光。后为湘府直省。中夜梦像云。鼠咬吾足。清旦疾归视像果然云。

  齐建元中。番禺毗耶离精舍旧有扶南国石像。莫知其始。形甚异常。七八十人乃能胜致。此寺草茨。遇火延及屋在下风。烟焰已接。尼众十余相顾无计。中有意不已者。试共三四人捧之。飘然而起。曾无钧石之重。像既移矣。屋亦焚焉。每有神光州部兵寇辄泪汗满体。岭南以为常候。后广州刺史刘悛表送出都。今应在故蒋州寺中。

  宋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宋王寺造丈八金像。相好严华江右之妙制也。北境兵起或贻僧。像辄流汗。啇其多少则难之小大。逆可知矣。郡人常以候之。齐建元初像复流汗。其冬魏寇淮上。时兖州数郡起义南附。鸠略甚众。亦驱迫沙门助其颤守魏军屠其营垒悉欲夷灭。表奏魏台诬以助乱。顷及斩决。时像大汗殿地流湿。魏徐州刺史梁王奉法勤勤至寺亲使人以巾帛拭。随拭随出不已。至数十人交手竞拭。犹不能止。王乃烧香礼拜执巾咒曰。众僧无罪誓自营护。必不罹祸。若幽诚有感当随拭即止。言已自拭果应手而燥。王具事表闻。下诏皆见原宥云。

  齐建元初。太原王琰者。年在幼稚。于交址贤法师所受五戒。以观音金像令供养。遂奉还杨都寄南涧寺。琰昼寝梦像立于座隅。意甚异之。即驰迎还。其夕南涧失像十余。盗毁铸钱。至宋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