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封也。非亡身血战。何以有此临终。以此卷付其徒朱道人。今澹公为名曰海耕。亦法门功臣世业之券也。岂小缘哉。

  示朱素臣

  士人学道。多以读书为妨碍。老人曰。读书何碍道。但不读书时。多被无端妄想扰乱。若就闲时。能摄心一处。把断妄想不行。心心在道。念念不忘。如此则学道时多。读书时少也。老人尝示学人。当要念头起处。即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果能如此用心。则妄想自断。外事自然无扰。道力自强。工夫必易就耳。

  示沈止止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入。古云。学道志当归一。吾所谓一者。一其志耳。今既知参究功夫。即将所参公案。横在胸中。不论闲忙动静。迎宾待客。日用云为。一切处提撕。不得放过。放过则被境扰。扰则生厌。厌则但有求闲之心。无念道之心矣。心志归一。则百事可做。凡用心处。只在念头起处着力。起即看破。看破即当下潜消。更不相续。被他掉弄。是参究诀法。故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此正易处细处。下手。便觉省力。若舍此更待闲时静时。方做工夫。如此则尽此生。无入道之时也。沉生但就一念上做。不必向外驰求。即礼佛持咒。也只在一念信力上做。总之种种方便。皆是摄心之法耳。

  示澹居铠公

  古之忠义之士。非有大力。不足以任大事。力有心力。有气力。语云。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以形太劳则枯。精太劳则竭。神太劳则歇。庄周言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此言过用而不知所养也。故老氏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者有而不尽用也。养形谓治人。养性。谓事天。吾佛所谓六根奔于六尘之境。久而遂劳。谓是故也。是知古人任大事者。未有不以有余而从事于物也。如汉高帝以力取天下。百战百不胜。及一胜即成大事。岂非善守有余。以治不足者哉。先大师以法门大事。付公一肩荷之。不遗余力。当百折之冲。秋毫皆穷神极力以应之。以其志有余而不暇顾其形之易瘁也。今也有形易化。时往难复。当及时休养以全其天和。所谓本立而道生也。以公生平所学。以明心为格。若心广而形眇。则力全而任有余未尽之业。犹千里之行以暂息而至。公必有以自处也。何如。

  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示云栖侍者

  大师未入灭时。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凡一切密行无不睹。一切微言无不闻。一切应机无不达。一切心事无不知。是则大师之全身色相音声。无不昭昭于心目之闲。即亲近数千万众。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实见者也。即今大众。人人见大师灭度。只侍者独不作灭度想耳。末法修行净土。都要说想弥陀妙相。以未得亲见面目。即想亦不真。要闻弥陀说法。则思亦不真。我观大师则弥陀之化身。侍者执侍已久。岂可忘却大师。又向他家求佛法开示。我谓侍者。更不必作别想。只想大师如生前一一规模法范。音声语言。作事威仪。修行观念。利生慈悲。细细从头至足。终日竟夜一一通想一过。如此则念念想时。就是弥陀出现时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