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道。何必求人应之。彼既丈夫。我亦尔。且六祖悟的一段般若光明。人人有分。不欠丝毫。如今只当忧自心之不悟。不必忧道场之不兴。若能了悟自心。则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以丈六金身。当一茎草。自然具大神通。随心转变。任意施为。无可不可。如是。在我全具。又何苦思痴痴。望他人来作我家活计耶。古人要悟自心。在六祖已前。都是当下一言便悟。更无做工夫之说。六祖得黄梅衣钵。大庾岭头。开示慧明道人一则公案。后来便是做工夫。参禅的样子也。从今向去。教汝直将从前忧长忧短。望人的心。一齐抛却。但当自己放下身心。拌了一条性命。单单一念。只求悟明自心。将慧明一则公案。横在胸中。重下疑情。昼夜六时。行住坐卧。迎宾待客。应事接物。茶里饭里。拈匙举箸。一切不教放过。疑来疑去。定要见自己本来面目。或提念佛话头。要见者念佛的。毕竟是什么人。如此疑到似银山铁壁。疑不得处。忽然命根断绝。疑团迸破。自己本来面目。当下现前。是时方知念佛的人。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不必问人。古人云。善造道者。千日之功。亦有十年五年。或二三十年。或尽生不悟。发愿再出头来。又或有二生三生。乃至十生多生。不昧本愿者。生死时长。常寂光中。了无去来之相。且子年力尚强。果能决志。从前日做起。即十年二十年能悟。今生尚遂我本愿。即今不悟。赖有此参究功夫。般若种子。就是再出头来。犹是现成活计。纵远不过四五十年。打个筋斗。如在目前。那时整顿自家家事。有何难哉。舍此不忧。更忧别事。都是枉费心思。妄想无益。不唯无益。且增无边生死苦海。是岂不为大愚痴者哉。老人此说。如棒打石人头。如此做工夫。则是老人时时在汝眉目间。放光动地也。

  示曹溪旦过寮融堂主

  天下丛林。为十方衲子行脚者之传舍。以万里云游。跋涉登山。冲风冒雨。蹑雪履冰。饥寒困苦。吊影长涂。而莫知所止。故望一丛林。以求一夕之安。如穷子之望父母庐舍也。万一到处。主者。不得其人。漠然而不加意。使饥者不得食。渴者不得饮。劳者不得息。病者不得安。则其凄楚苦恼之怀。又将何以控告耶。从古接待十方。丛林之设。深有见于此也。诸方四路。各有退步。或有邻峰里市。容可不得其所。而更之他。至若岭南曹溪道场。六祖肉身现在。海内衲子。所必往而礼觐者。所至必数千里外。单单度岭。特为此事。况冒烟瘴之乡。出九死一生之地。茧足而至。此中可无接待之设乎。老人未到曹溪之日。闻衲子至者。无安居息肩之所。求其一饮一食。而不可得。率皆旋行托钵。僧房皆闭门而不纳。即得米升合。又无炊鬻。皆拾薪就涧。或得一食而行。老人忧之。乃逐屠沽之肆。辟为接待十方禅堂。别立斋厨。以便其食。所需皆取给于内堂。必使周足。听其饥者食。渴者饮。劳者息。病者调理。污者浣濯。任其久近。随其去来。是以业海而为乐土矣。但求一主者不易得。且有即此而造地狱者。比比也。或有狮虫集此。以作魔挠。力不能制者。多未安也。顷昂公来云。近得融公为旦过堂主。事事如宜。足副建立之心。居三年如一日也。老人闻而喜曰。此老人愿力所至也。常思菩萨修行。以慰安众生为本。当思一切众生。老者如父。少者为兄弟。一以孝顺心而敬事之。况在法门。有同体之谊。又非其它可比。苟能以孝顺心而敬事之。是则以佛心为心也。梵网戒经。乃佛之心地法门也。首称孝名为戒。所谓孝顺三宝。孝顺师僧。孝顺至道之法。若能受此戒。即入诸佛位。是即以孝顺为戒之本。戒为成佛之本。能行此行。即是作佛之基。不用别求佛法矣。华严经云。菩萨布施众生。头目身肉手足。有来乞者。随与而去。且自庆曰。彼来乞者。皆我善知识。为我不请之友。能成就为无量功德。令我坚固菩提愿力。由是观之。则今十方来者。皆我不请之友。融公若能以孝顺心。恭敬供养。以满金刚戒品。为成佛种子。即此一行。全摄众行。又何舍此而别有玄妙佛法哉。融公能谛信老人。从此深心以尽身命。供养十方。坚志不退。即是菩萨以头目手足。而施众生。等无有异。求佛妙道。又何加于此。其或未然。更将六祖本来无物一语。横在胸中。久之。一旦识得自己本来面目。是时则将六祖鼻孔。一串穿却。乃见拈一茎草。即是已建梵刹。唯恐十方云水之不早至。又何疲厌之有哉。嗟余老矣。愧不能再为六祖作奴郎。公能体此。即是代老人常转如是法轮也。

  示曹溪沙弥达一

  老人逸老匡山。宝林堂主昂公。携沙弥达一。远来参谒。老人因示之曰。汝等当思何修何福。生在边地。得为六祖儿孙。朝夕亲近祖师肉身。如现身说法无异。何其至愚。如生盲人。不知日光所照己也。汝又何缘。何幸得老人至。以金篦刮翳。开其盲瞑。始见天日。犹然不知日光之照也。汝等当思六祖未至黄梅。但新州一卖柴汉耳。一闻诵金刚经。应无所住一语。顿断历劫生死根株。此岂由教习而然耶。良以佛性种子。人人具足。未遇缘开发。如种在地。未得雨露之滋耳。老人一向直示汝等。种种方便。皆得雨之功。但汝等烦恼根深。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