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琳宫梵宇。岁岁增崇。及我 今上御宇。万历初。我 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为资 先帝。保 圣躬。大作佛事。天下名山。自五台始。延高僧十二员。以凤林寺二虎禅师为首座。师名德胤。字彻天。山西太原人。始终发迹。修行缘山。素着中外。 圣母为建凤林寺以居之。寺完。以台山去京千里。山深数百里。仍就保定府满城县方顺桥边。置接待寺一所。额名大慈宣文。又置赡寺地十顷余亩。以护香火。将垂永久。仍度沙弥明理为给侍。师道重方外。名达内庭。 圣恩隆重。超越常流。若供奉徐公。清明王公。时及诸搢绅先生。大司马吴公辈。皆深重师。故其道场。随处成丛林。晨钟夕梵。香火星罗。将以上祝 圣寿无疆。保 皇图亿载。固皆我 圣母慈恩旷大。实师有以感之也。今斯地。为众僧资色身与慧命坚牢。其功德福利。岂可以数量计哉。惟我 圣母慈恩。与天地同其博厚。而此功德。亦将共其悠久。必有鬼神呵护于其闲。后之近此地。守此土者。岂不推圣心所自。敢忘君亲之惠。而取鬼神之责乎。寺落成。命沙门清。纪其事。谨稽首为铭。以铭之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峨峨太行。为天地经。卓彼清凉。惟圣道场。群灵堀宅。爰枕北方。外护藩篱。内拱神京。珠宫梵宇。随处丛林。惟我 圣母。育成 帝德。凡所施为。无非为国。建此名蓝。以延梵侣。从十方来。如云若堵。思修慧命。必藉色身。不劳持钵。香积盈盈。有土如膏。有众如云。 圣母圣心。以土为金。此地常住。惟功不朽。祝我 帝厘。天长地久。

  伏牛山慈光寺十方常住碑记

  自迦维降迹。梵刹始兴。白马东来。僧居肇启。历代修崇之典。十方海会之林。由百丈弘律制之规。伏牛设练魔之业。无非精修一心。调伏三业。云来者以法为心。安居者以和为事。世衰道微。去圣愈远。不但法无专门。抑且人存我相。使二利之诰徒存。四事之缘虚费。此世尊所以攒眉。至人因之发慨者也。恭惟我。
  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承悲愿力。现国太身。兴隆三宝。建大法幢。使域内名山。皆成宝地。寰中胜迹。尽化伽蓝。乃捐膳羞之资。命近侍太监姜某。于伏牛山。建造慈光寺。为十方海会丛林。置太河川。黑峪保庄田二所。为永远供奉香火。命僧智明住持寺事。明初受业于京。西天台寺。宝珠和尚。以苦行闻当代。
  圣母素所崇重者。明行日。和尚因诫之曰。尔以一介凡愚。叨承 慈命。抚心自省。岂不永怀。尔其以佛为心。以法为命。以十方为常住。以众僧为丛林。一食必与众同。一事必通众议。以道德为首领。以公廉为执事。毋执己。毋慢人。昼夜六时。磨炼三业。精勤万行。屏绝诸缘。将以祝 圣寿无疆。报 慈恩永劫。其无忘我今日之言。明奉戒而行。以此闻 圣母。且以修途为远虑。仍 命太监姜公料理之。冀道场与二室争光。丛林比牛山并峙也。工竣始末。业已具载于功德碑记。兹以智明所以住持其业者。并志之。以垂范丛林。永为后诫。将来住之者。又以此诫。复诫后人。其如薪火之传。永永无尽也。是为记。

  重修之罘山神庙记(并铭)

  登郡城东南十里许。有之罘山。山有神。曰浮佑侯。是无所考。尝周览方舆。大概自昆仑东折。而渤海注焉。扶桑日出。光影上下。蓬莱三山。隐隐云雾闲。宫阙恍惚金银。而神仙率都居之。称不死之乡。秦皇以是东游黄腄。而穷成山。登之罘以临朝阳。刻石记焉。则兹山始封。其来尚矣。迄今千五百年。虽往来代谢。观其故事。如指掌。维是黔首归依。岁时伏腊。而山亦产英效灵。风雨时若。使物不疠而年谷熟。故庙祀不绝。全真高常清者居之。几三十年。跻九十而色若孺子。郡人多雅事。若戚将军者。尤善事之。将军视其神宇颓然。出资若干。鸠众命工。而一新之。经始于万历丁亥秋。殿四楹。左右廊庑毕备。不期年落成。尝清杖策过海印。请予为记。乃为之铭曰。
  造化胚胎。大块以成。山川郁秀。育灵产英。惟兹大[((宋-木+(夕*匕))*ㄆ)/石]。百川以归。昆仑东指。之罘巍巍。秦始来登。蓬莱仿佛。汉武神人。大言恍惚。惟山之灵。千秋万祀。奠我邦家。百祥无射。惟民是福。惟谷是登。珠宫贝阙。载缉载新。鲸钟鼍鼓。朝吼莫吟。祝我 帝厘。山高海深。

  住京都吉祥院无极信禅师道行法原碑记

  无极禅师者。临济二十六代孙也。讳明信。顺德沙河宋氏子。年八岁。父母即舍出家。礼郡之天宁深公为师。稍长。以生死为忧。年十三。即请本师以行脚事。往牛山。入大火聚。精勤刻苦。日夜煅炼者。二十余年。尘劳虽觉暂谢。然未有所悟入。因觐省。归至郡之西山上栈坪。迥绝人迹。潜居六载。一食朝昏。诸念顿息。顷之。即参诸方知识。北走京师。登坛受具。复隐银山之中峰。避影三载。日以橡栗为食。专注禅观。时忽心境皆空。根尘顿脱。豁然开悟。自觉当体无依。翠峰大和尚。据临济正令。开法于都门。师往求印证。机缘契合。寻即谢隐京西之金山吉祥禅院。以长养为怀。坚持孤硬。澹然若无所寓。纳衣鷇食。二十余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