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遍计成就正智远离因缘成就如如即如如正智合为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此经大旨尽于此矣是知此经始终只是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来善护念善付嘱只是成就得一发字已发者护念发起清净心未发者付嘱发起信受此就多分言已发方堪付嘱未发更要护念总之要成就一发字是佛善巧也。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四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捐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十四卷计字一万七百八十
  该银六两四钱六分八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证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 日楞严寺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五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中庸说白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三句一书之大纲也命令也生也天之生物成物乃本然之性故曰天命之谓性即天下之大本也率尊也循也圣人循性尽性乃公然之道故曰率性之谓道即天下之达道也修造也行也圣人之行道弘道乃常然之教故曰修道之谓教即天下之大经也又性在妙悟可默而识之也道在勤习可学而不厌也教在弘传可诲而不倦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此一节略发纲中大旨也道也者一句牒上率性之道下明修道之工须是绵密无丝毫渗漏方谓之修故云不可须臾离也下句是返成此句之义故云可离非道也因可离非道故君子不可离道而安人之偷安放逸多在人所不见不闻处而自恣也所以此处必要戒慎恐惧工夫方得绵密不致须臾违于道也下二句释成此义何故不睹不闻处又要戒慎恐惧谓隐处最见微处最显故耳是故君子慎其独一句结成也慎即戒慎恐惧也独即不睹不闻也此与大学并看探玄恐违其旨喜怒下明修契之功验谓道有何益而慎修若此绵密耶故此启之有二节初明道大次明功大喜怒哀乐之未发天命之性也发而中节率性之道也此出道之体用下正显其大故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此出体大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出用大而道如是大修致之功亦大故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即修也天地位万物育正显功大因致中故天地并位也因致和故万物并育也其大何如有如是之功故劝其修致不可须臾离也此略通大旨下广开其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此章引圣言以证道不可须臾离也初二句轻言君子能中庸小人不能中庸下出能不能所以君子能者时中故也时即须臾不离也小人不能者无忌惮故也即无戒慎恐惧也此借小人之肆欲显君子之慎独因慎独而成君子以明道不可须臾离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此章总叹道之全体至大而世罕能知行也至矣道大民鲜能机小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此章引圣言释上鲜能之意鲜能之咎圣人知之道在诚而明明而诚苟偏其一则失中故不能也知者过于明其过不在明在轻其行所以道不行也贤者过于行其过不在行在轻其知所以其道不明也不明贤亦失中不行知亦失中愚不肖可知矣下叹道在日用中而民不觉不知故云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此章乃前结句耳此引圣言结叹道之不行过在斯耳此道其不行与上道之不行首尾照应不必离为章分其旨转折要成一中字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此引圣言以大圣证能中之道也由上叹中庸至德民鲜能中者过在知行不均其孰能知行均等故引大圣证之舜虽大知不轻其行所以能中也舜好问至中于民皆行也好问好察知也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以中于民行也由斯知行均等中于民所以为舜也此就上章言之若细说知行皆有中道此章本借圣人明中道末又以中道结显圣人此重在一中字由知能中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之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此引圣言反显时中也由前大舜一章重一中字后颜子一章重一时字此章在中间照应前后以不能中不能守反显能中能时中乃大圣大贤能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