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先有知佛者 尊釋篇第十八。客方崇佛 言符第十九。脗合二教之理 會名第二十。會同三教聖人之名。

一心奉請一切經音義(拜觀同上)  唐翻經沙門玄應撰。
  卷一。華嚴。大集。日藏。月藏。大威德。法炬。六經 卷二。大涅槃經 卷三。般若十部 卷四。見實等十九經 卷五。海龍王等六十四經 卷六。法華經 卷七。正法華等四十四經 卷八。維摩等七十一經律 卷九。智度論 卷十。般若燈等十論 卷十一。正法念等四經 卷十二。長阿含等十五經 卷十三。般泥洹等八十七經 卷十四。四分律 卷十五。十誦。僧祗。五分三律 卷十六。善見等二十一律 卷十七。阿毗曇等五論 卷十八。成實等十六論 卷十九。佛本行集。撰集百緣 卷二十。陀羅尼等二十八集 卷二十一。大菩薩藏等十三經 卷二十二。瑜伽師地論 卷二十三。顯揚等十論 卷二十四。阿毗達磨俱舍論 卷二十五。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一心奉請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拜觀同上)
  唐京兆靜法寺沙門慧苑述。

一心奉請紹興重雕大藏音(拜觀同上)  宋精嚴寺釋處觀集。
  略如字彙共一百七十四部。

一心奉請出三藏記集(拜觀同上)  梁釋僧祐撰。
  卷一集。三藏緣記第一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 菩薩處胎經。出入藏記第三 梵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 前後出經異記第五 卷二。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 新集條解異出經錄第二 卷三新集安公古異經錄第一 失譯經錄第二 涼土異經錄第三 關中異經錄第四 新集律分為五部記錄第五 十八部記錄第六 漢地四部記錄第七 卷四新集續撰失譯襍經錄 卷五新集抄經經錄第一 安公疑經錄第二 新集疑經錄第三 安公注經及襍經志錄第四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長安叡法師喻疑第六 卷六至十一。共經序一百十篇 卷十二。襍錄序十篇 卷十三至十五。共傳三十二篇。

一心奉請眾經目錄(拜觀同上)  隋翻經沙門法經等奉敕撰。
  大乘修多羅藏錄第一。有六分 一譯一。異譯二。失譯三。別生四。疑惑五。偽妄六 小乘修多羅藏錄第二。六分如前 大乘毗尼藏錄第三。六分如前 小乘毗尼藏錄第四。六分如前 大乘阿毗曇藏錄第五。六分如前 小乘阿毗曇藏錄第六。六分如前 佛滅度後撰集錄第七。西方聖賢一。此土抄集二 傳記錄第八。西域此方 著述錄第九。西域此方。

一心奉請眾經有錄(拜觀同上)  隋仁壽年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有序。
  單本第一 重翻第二 別生第三 賢聖集傳第四疑偽第五。

一心奉請大唐內典錄(拜觀同上)  唐釋道宣撰。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 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第二 總撮入藏錄第三 與要轉讀錄第四 有目缺本錄第五 道俗述作注解錄第六 支派陳化錄第七 疑偽經論錄第八 錄目終始序第九 應感興敬錄第十 續錄一卷。

一心奉請武周刊定眾經目錄(拜觀同上)  唐沙門明佺等撰有序。
  大乘單譯經目一。重譯經目二三四五。大乘律論目六。小乘單譯經目七。重譯經目八。小乘律論賢聖集九十。大小乘失譯經目十一。闕本經目十二。見定入藏流行目上下十三十四。附刊定偽經目錄一卷。

一心奉請古今譯經圖記(拜觀同上)  唐翻經沙門靖邁撰。
  始自漢明帝時摩騰尊者。終於唐太宗時玄奘法師。各敘其所譯經論。

一心奉請續古今譯經圖記(拜觀同上)  唐開元庚午歲沙門智昇撰。
  始自唐貞觀時沙門智通。終於開元時金剛智國師。

一心奉請開元釋教錄(拜觀同上)  唐開元庚午歲沙門智昇撰。
  總括筆經錄上。分為十卷 別分乘藏錄下。更為七。有譯有本錄第一。一千一百四十二部。五千四十八卷 有譯無本錄第二 支派別行錄第三 刪略繁重錄第四 補闕捨遺錄第五 疑惑再詳錄第六 偽妄亂真錄第七 有譯有本中又為三。一菩薩三藏錄。二聲聞三藏錄。三聖賢傳記錄。已上共為十一卷 入藏錄三卷。

一心奉請元釋教錄略出(拜觀同上)  唐開元庚午歲沙門智昇撰。
  即前入藏錄用千字文編定。

一心奉請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拜觀同上)  元講經論沙門慶吉祥等奉詔集。
  初總標年代。括人代之宏網。自漢明戊辰。迄至元乙酉。凡一千二百十九年。歷朝二十二代。譯師一百九十四人。所出三藏一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百四十六卷 二別約歲時。分紀錄之殊異 三略明乘藏。顯古錄之梯航。開元錄所紀。一千一十六部。四千五百七卷。貞元錄所紀。一百二十七部。二百四十二卷。祥符錄所紀。二百部。三百八十四卷。景祐錄所紀。十九部。百五十卷。弘法錄及捨遺編。七十五部。百五十六卷 四廣列名題。彰今目之倫序。初契經藏分菩薩聲聞。菩薩藏中又分顯密。顯中先列般若等五大部。略同南北兩藏。二調伏藏。亦分菩薩聲聞。三對法藏。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