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口鼻有七。水道穀道是二。故曰九孔。常流不淨可知。餘當例推○指經言。以證上文苦空無我不淨虗假之意。所以當厭離。經指涅槃經○有智慧者。信心清淨。了知此身四大合成。八苦所集。如斯穢惡不堪。總是生死根本。豈當好樂而貪著乎。如是厭患思惟而已。同上云云。
  第四發菩提心者。經言(指涅槃經)。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於身命財。無所悋惜。
  因上慚愧恐怖厭離等。故發菩提心。當捨不淨之幻身。樂求清淨之法身也。所以謹取經中當樂一句。而為修行之本。樂即願也。求也。欲求佛法等身。當發菩提心。及廣大行願。以無量智慧。修無量法門而始得生。下明菩提法身之生處。從無量等一句是總。從六波羅蜜等是別。六波羅等。即六度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為六波羅蜜。是梵語。此云彼岸到。即是到彼岸也。修此六度萬行。去了貪嗔愚癡等惑。直至涅槃妙果。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三十七等。隨機設化。方便法門。故云助○三十七助菩提法。即下文三十七品。謂四念處。即四念位也。四正勤。即煖位也。四如意足。即頂位也。五根。即忍位也。五力。即世第一位也。七覺支。係修道。八正道。係初果。共為三十七助道品也。四念處者。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也。四正勤者。謂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是也。四如意足者。得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是也。五根者。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也。五力者。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也。七覺支者。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也。八正道者。謂正見道。正語道。正思惟道。正業道。正命道。正精進道。正念道。正定道是也○從如是下。結上六度四等三七之文○意謂有如是功德妙行。始得生如來身。如來身。即上佛身法身。此身若非菩提智等。則不能生。故云當發菩提心等云云○求一切種智者。智有三種。內法內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差別分別而無謬者。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種。名一切種智。即佛果智也○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也。常者。即真常之體也。不遷不變。萬古恒如。故言常。非對斷而言常也。樂者。安穩寂滅。離二生死。苦樂雙融。故云樂。非對苦而言樂也。我者。有主宰義。具八自在。得大安樂。即我無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而言我也。淨者。三業清淨。三惑永斷。如大圓鏡。了無纖翳。故云淨。非對染而言淨也○薩婆若。梵語薩婆若多。又云薩雲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薩婆。大品云。此是聲聞辟支佛智。非後二智。今據果字而言。亦應該後一切種智。其理不妨。詳之可了○淨佛等二句。初句上求佛果。心淨即佛土淨故也。二句下化眾生。若得自利。則能利他故。如是上求下化。當於檀度為先。故云無悋於身命財也。此為修行慳悋者以為警。不可不知也。
  第五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相。(一有彼我。即不平等故)何以故爾(何以必須平等。下出不平之過)。若見怨異於親即是分別(分別是親非親)。以分別故起諸想著(想著是彼是此)。想著因緣生諸煩惱(憎愛煩惱由是而生)。煩惱因緣造諸惡業(十惡五逆。因茲而作)。惡業因緣故得苦果(三塗苦報。即自當之)。
  五以不平等故。直至造諸惡業。而得苦果。所以必要平等。作如是想。自然四相俱空。怨者冤讐。親者親愛。怨親一體。不起憎愛。是為平等。圓覺云。觀冤家如己父母○既發菩提心。求無上道。必當冤親平等。若不平等。道無由成。文中自明○欲求出世樂。因反招於苦果者。皆因一念憎愛之心。忘失菩提之正智。以至如此。所以云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此乃申明第四發菩提心。六度等文之餘行也。果能如是思惟觀察。始得一理而貫通焉。禮懺行人。宜當自揣云云。
  第六念報佛恩者。(下出念報之意)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下引證)是故經言(法華)。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亦不能報。(下明念報之法)我等欲報如來恩者。當於此世勇猛精進(離諸懈怠。不得避懶偷安)。捍勞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寶。弘通大乘。廣化眾生。同入正覺(至此可報佛恩萬分之一也)。
  六如來為度我等一切眾生故。修諸苦行。此恩當報。作是想者。當為如來肩所荷負。作佛長子○此承上文如上慚恐厭離。發菩提心六度等法。皆出於佛教。我依佛教修行。庶使當來成佛。所以佛恩難報。當念報之○如來苦行。不為自求。但求一切眾生同入正覺。俱出生死故。我等當體佛心。如佛所願。酬佛所望。是名真報佛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