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意多亂想。觸向乖法。
  列意根相。
  由此六根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已懺六種罪相竟。下發願求成六種功德。
  願以懺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
  不二相者。無眼色二相也。淨名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見諸不以二相。什曰。不為色作精麤二相。肇曰。真天眼。謂法身無相之目。萬色彌目。有若目前。未嘗不定。未嘗不見。故無眼色之二相也。
  願以懺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教奉行。願以懺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常聞香積入法位香。捨離生死不淨臭穢。
  維摩經云。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國香氣。比于十方人天之香。最為第一。香積如來。無文字說法。但令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故願聞香積入法位香。又香積如來。一切菩薩身諸毛孔皆香。
  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飡法喜禪悅之食。不貪眾生血肉之味。
  泥洹經云。佛問福罽。得何法喜。對曰。比丘力藍。坐于樹下。時五百乘車過。人問曰。見羣車否。答曰不見。又問。聞車聲否。答曰不聞。曰時臥耶。言我不臥。時在道耶。其人歎曰。車聲[漓-禸][漓-禸]。覺而不聞。用心何專。難有乃爾。深嘉其志。遂得法喜○參禪入悟。則妙法自怡。禪理悅心。是為法味飽滿。故齋儀云。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者以此。葢曰以法喜禪悅為食也。維摩云。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增一云。出世五食。一禪悅食。二願食。三念食。四解脫食。五法喜食也○孟子云。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空門以法喜禪悅為食。不以飲食為味。當與此參看。
  願以懺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披如來衣。著忍辱鎧。臥無畏牀。坐法空座。
  法華經法師品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修如來寂滅法。有佩服義。故云衣。忍辱為堅固義。故云鎧。鎧者。金甲也。處眾無畏。為安樂義。故云牀。四空禪。為靜定義。故云座。
  願以懺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力。洞達五明。深觀二諦空平等理。從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顯發如來大無生忍。
  五明者。大論云。一聲明謂釋詁訓字。銓目流別。二工巧明。技藝機關。陰陽歷數。三醫方明。禁呪。閑邪。藥石針灸。四因明。考定邪正。研覈真偽。五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此五明必願洞達○二諦者。一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也。世俗諦者。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如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治惡顯地獄之苦。皆依俗諦。第一義者。彰本寂之理。一性渾然。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指萬有為真如。會三乘歸實際。此依第一義諦也。此二諦。及空平等理。俱願深觀○具足十力。五明二諦。空平等理。則為方便慧。而非乾慧矣。由此方便慧而起十妙行云云○十妙行者。一色心不二境妙行。二內外不二智妙行。三修性不二行妙行。四因果不二位妙行。五染淨不二法妙行。六依正不二感應妙行。七自他不二神通妙行。八三業不二說法妙行。九權實不二說法妙行。十受潤不二利益眷屬妙行。此十妙行也。因不二。故為妙行○十妙行總是方便慧處而生起○入法流水者。楞嚴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純是智慧。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流入圓妙。妄想滅盡。中道純真。名信心住。便能起十妙行。便是與如來法流水接境界。即所謂流入圓妙是也○大無生忍。無生者。即不生不滅之法。而曰忍者。此法將證未證。如忍事人。非懷非出故名為忍。大無生忍者。此如來一乘無上之法也。故曰大。
  發願已。歸命禮常住三寶。
  發願總懺之結懺也。
  慈悲水懺法卷中
  西蜀九隴有泌。其泉厥名三昧。滌冤愆。迦諾啟真源。清淨通玄。其法廣流傳。

  音釋
  復應後文

  (於京切。音英。後凡應當之應。俱平聲)。

觀行
  (上古玩切。音貫。下胡孟切。去聲)。

遠離
  (上於怨切。音淵遠之也。去聲。下力地切。音利。漸相遠也。凡遠之離之。皆去聲)。

王四王
  (于放切。音旺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長養
  (上止兩切。音掌。下以兩切。陽上聲)。

  障學文

  (北末切音鉢)。

數息數
  (所主切上聲)。

樂說樂
  (魚教切去聲)。

  觸向文
轗軻
  (上苦感切。音坎下口我切。音可)。


  (于平切音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