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通會。無所疑慮。又僧尼士女。各依本戒。受持清淨。然後可入道場專志尅證。何以故。緣此禮懺詞句。一一是觀智之境。稱性之文。若不通經悟心。則難得文意。但成聲韻不印自心。觀行無由成就。若在道場。方得法主開示。即纔貪領義。何暇安禪。若破戒不悔。即心畜垢念。何堪習定。欲求證相之人。必先慧解明白。志行清潔 二滅業成信者。謂有或僧或俗。未悟自心。未聽經疏。但汎爾信此教法。是出凡入聖之門。因遇道場。願同修習。屏絕諸緣。決志依期。於諸戒品。則或受未受。或持或犯。然道場限內。誓不為非。又有明師。始終教授。設有破戒之罪。或業道罪。亦的擬於道場禮念發露懺除。如是之人。亦可隨清淨眾同入行道。雖難得如經證驗。亦必得信根成就。滅諸罪業。永不退心。便成累生修行基本。若未誓心的不造業。則塵境緣想。住運潛流。難得觀行成就 三熏種結緣者。復有或僧或俗。未曾於此教發心。但汎信三寶是所歸仗。亦不辨何門最深。何法最真。偶遇道場便隨喜欲入。但意在三七禮懺。長福消殃。不能終期。坐禪決志修道者。則法主須為說。此本是禪觀。道場禮懺者。蓋是方便。即時既未能依教修習。須重發誓願。或他日或他生。決定屏緣修之。今日諦聽詞句。以熏智種。至誠禮念。以結良緣。願與此一道場人。此生他世。永同法行。先得道者願相濟拔。宿生多障。願得除滅。如此一一興說勝事。令一一曉會大意。一一領受因緣。即他生。與道場中修行者。必相會遇故。今亦容入道場。三七日禮懺。若三七日後。即尼女悉不通也。若是尼眾道場。則不論禮懺坐禪。其僧眾都不合入也。尼眾位卑僧。不合却隨文禮懺。受教戒故。除上三類之人。即入道場無益。法主切不得為人情利養。容入等閑之流。既慢心未除。信心未發。三業懈怠。惑亂諸徒。賢聖不喜。神祇不祐。思之思之。

  三 呵欲

  (此及下棄蓋具緣等三門。及後坐禪法中調和等七門。皆約天台止觀中說。今以兼於置道場禮懺之法。故加數門〔門〕而用之。彼先說具緣後明呵欵棄蓋。今以呵欲棄葢。皆是洗心令淨。堪入道場意義。宜次簡器。故却在具緣之前也)。雖簡得根器堪可修禪。其中有不識五欲過患者。數為塵境所惑(惑者令人希望須得也)。故此呵之。欲有五種。謂色聲香味觸。此五常能誑惑凡夫。令生受者失於道志。故欲禮懺修禪觀者。必須呵責。令心永不繫念。色者。男女等恣媚之態。及金寶等珍貴之物。紅紫等鮮妙之色。能令愚人見即貪愛。作諸惡業。如頻婆羅王。以色慾故。身入敵國。獨在婬女阿梵婆羅房中。被擒受辱而死。優填王財色為染。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今世上亦多有為財色者。聲者。謂種種男女歌詠等聲。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聞甄迦羅女歌聲。即失禪定。醉惑狂亂。香者。飲食等種種香。及一切熏香。味者。亦飲食等種美味。如沙彌愛酪。命終為酪中蟲。觸者。男女身分柔耎細滑。寒時得溫。熱時得涼。如獨角仙因觸欲故失神通。被婬女騎項。問。云何呵之。答。如摩訶衍中說(天台每節皆云。廣如摩訶衍中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炎轉威。五欲無益。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諍。如烏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虵。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須臾摩滅。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若貪此五欲。與畜生同。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為奴僕。乘此弊欲墮落三途。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當急遠之。如禪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塚  唐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心  不貪染世間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靜定  是名頭陀行

  四 棄蓋

  (前五欲是外境。本不相干。但迷者強自追舉。故呵其過患。令心不求。故但云呵。不云棄。今此五蓋。已是多生熏習成種。故令合發猛利心。一向決斷棄却)。盖有五種。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此五起時蓋覆心慧。任運昏濁。不覺是非善惡。故須永棄。勿存之於心也 一貪欲者。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圓意根生欲。所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蓋覆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欲火時。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不安心。任欲無由近道。如偈說言。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願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恐怖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問。貪等是多劫熏習種子。任運於境生愛著心。如何棄得。故下答云。然於世上都絕一切希須之心。方名棄貪欲也 二瞋者。失諸善法之根本。墜諸惡道之因緣。是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苦之府藏。(餘如下懺瞋中說)行人坐禪時思惟。某人見在觸惱於我。毀傷我親。讚歎我怨。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