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說。二者鬼神所作故得病。三者業報故得病。如此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可差。若得經久。則病盛矣。身羸病結治之。則為難愈。
  二略明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起發。當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舉要言之。不出上觀二種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師言。俱安心上有病處。則能治之。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報之主。譬如王有所至處。即羣賊迸散。次有師言。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終久即有所治。有師云。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眾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病患。此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若安心在足下。四大即自然調適。眾病除矣。有師云。但知諸法虗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憶想。皷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悅。眾病即差。故淨名經云。何謂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息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用心治病之相非一。故知若修止法。能治眾病也。次明觀治病者。有師言。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觀能治病。何等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口*血]。此六種息。皆脣口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若於坐中。寒時應吹。熱時應呼。若以治病。吹去寒。呼以去熱。嘻以去病。及以治風。呵以去煩又下氣。噓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口*血]以治腎。次有師言。若能善用觀想。運作十二種息。能治眾患。一調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暖息。八冷息。九衝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對治之想。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虗懸。滿息治枯瘠。焦息治睡滿。增長息治羸損。滅壞息治增寒。暖息治冷。冷息治熱。衝息治壅結不通。不通持息治戰動。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善用此息。可以徧治眾患。用之失所。則更生眾患。推之可知。故有師云。善用假想觀。能治眾病。如人患冷。總身中火氣而起。即能治冷。此如雜阿含治禪病祕七十二法中廣說。但今人根機既鈍。作此觀想。多不成就。故世不流傳。次有師言。但用止觀。檢心折身。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眾病自差。如是等種種說。用觀治病。此有義理。當知止觀二法。若人得其意。則無病而不治也。若是鬼病。當用強心加呪以助治之。若是業病。必須加以修福懺悔。患即息滅。此二種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則自行兼他。況復具足通達。若都不知。則病生無能治理。非唯癈修止觀。亦恐性命有慮。豈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觀之者。必須善解內心治病之法。內心治病方法眾多。豈可具傳於文。若欲習之。當更尋謗。上來所出。正是示其大意。依此用之。恐未可采案。
  問曰。用心坐中。治病必有効否。
  答曰。若具十法。無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恒住緣中。五別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捨。九善將護。十識遮鄣。何謂為信。謂信此法必能治病。何謂為用。謂隨時常用。何謂為勤。謂專精不息。取得行為度。何謂為恒住緣中。謂細心念念依法而不異緣。何謂別病。別病因起。已如上說。何謂為方便。謂吐納運心。緣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謂為久行。謂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計日用。常習不變。何謂知取捨。益即勤用。損則捨之。轉心取治。何謂知將護。謂善識異緣犯觸。何謂識遮鄣。謂得益不向外說。未損不疑謗。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効。不慮也。

  圓覺道場禪觀修證廣文卷第十七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卷第十八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六 正修

  修上觀有二種。一者於坐中修。二者歷緣對境修。第一於坐中修上觀者。四威儀中。乃皆得道學。坐為最勝。故先約坐以明上觀。略出五意不同。一者對破初心麤亂修上觀。二者對破心沉浮病修上觀。三隨便宜修上觀。四者對治定見細心修上觀。五者為均齊定慧修上觀。
  第一。云何名為對破初心麤亂修上觀。所謂行者。初坐禪時。亂心麤故。應當修上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云對破初心麤亂修觀。
  今明修上觀。即為二意。先明修上。次明修觀。止有二種。一者事止。二者理止。事止者。即是守境制心等。若繫心鼻端臍間等五處。不令心敬。是名守境止。故經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鎻。制心止者。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經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如是等止。皆是事止。今不分別。理止者。即是體真止也。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着。心不取着。即妄念心息。故名為止。如經中說。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為沙門
  夫行者。初學坐禪時。欲修十方三世諸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一切眾生。誓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若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所以者何。若無誓願。雖復觀空修道。多墮乘地。則一切佛法。終不現前。是故行者。於一切時。大悲弘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