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動而有不覺。迷覆真性。故謂無明即是惑也。行者。於過去時所造善惡之業。名之為行。由惑造業。故曰無明緣行。識者有了別之義。此即第八阿黎耶識也。由業因故。牽生三界。意識妄動。投托母胎。故云行緣識。既托胎矣。即有壽煖識三字。七日一轉而成名色。名是心。色是質。故云識緣名色。六根成此胎中。既有心色。即成就六根。故云名色緣六入。以根有入塵之義。故謂之入。觸者。出胎已後。由根對塵而未能分別。故云六入緣觸。受者有領納之義。領納世間善惡等事。由六根觸境故而後領納。故云觸緣受。愛者好樂世間可意之境。由領納故然後生愛。故云受緣愛。取者取著不捨之意。見一切境皆生取著。由愛生著。故云愛緣取。由取著故。起惑造業。當生三有。故云取緣有。既有三有之因。必當生故。故云有緣生。既有生故。必有老死等果也。此十二緣生。總該三世因果。如旋火輪。無有休息。無明與行。過去二支因也。識名色六入觸受。此現在五支果也。愛取有。此現在三支因。生老死。未來二支果。總名流轉門也。今行者既從曠劫以來。隨無明等緣故。感現在苦果。今以戒定慧觀照方便之力。神呪加護之功。照自他身心境體相皆自性空。無內外有。即我此心同佛智海。是稱為還滅門也。所以十明論云。迷十二有支。則為苦海。號曰眾生。悟十二有支自性本空。即是大寶莊嚴城。名之曰佛。今行者神呪智力加持功德。頓令十二因緣而成佛波羅密海也。如上所論。借權顯實。攝事就理。會假歸空。培植萬德之本也。
  我及法界(至)上師三寶。
  從此以起。正明行願相資。建壇設供。莊嚴淨土。而攀諸聖也。未行而先願者。蓋願乃志氣之要約。若不先願堅固其心。恐生懈怠。故須先發願皈依三寶。若不皈依。凡有所作。盡成魔業。并仗上師三寶冥熏加被。令我本願速得成就也。行者持花米於手中。白云我及法界一切有情。正顯其不專為己而發此廣大之心。從今以至未證之間。正顯其願之堅固。而常時無退怯也。誓皈上師三寶者。正顯其發心廣大最勝無上也。金剛上師居於三寶之首。以佛所師之法故。如大智度論云。諸佛以實相為諸法。依此實相。發心修行。方成菩提。若不以此為師。皆是天魔波旬。報恩云。佛以法為師。般若云。我初成道。觀誰可敬可讚。無過於法。皆能成度一切凡聖故。所以上師即法也。金剛者喻實相也。取堅利不變之義。所以華嚴文殊云。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所師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金色世界。即喻實相也。不動智。即根本智也。即是金剛上師居首者。此之謂也。
  捺謨孤嚕(至)桑渴耶。
  此四句是皈依三寶。首句皈依上師。次三句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也。
  唵哩哩哈哈者。
  正上師也。
  唵失哩麻哈者。
  正三寶也。
  唵阿吽。
  復念此三字總持而加持之。灑花米於虗空。想所落寶米。即成花香種種供養等雲而奉獻之令無盡也。次請三壇主。先伸偈焚香讚請。然後獻供。
  羅列香花(至)一毫端。
  星羅布列名香鮮花。建此勝妙眾寶之壇。重重無盡之佛境。皆現我一毫端字。不相妨礙也。而毛端不大。佛境不小。而能週徧含容互無障礙。猶如一尺之境現千重影。此即事事無礙境界。廣狹無礙自在門也。經云。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帝網鏡珠隨意遊入。依正大小隱顯互映。此非智巧所能。蓋為法應故爾。
  心融妙理(至)法界寬。
  此二句讚法身德。謂心與妙理融會之時。即見法身廣大無際。反觀世間虗空如海一滴。楞嚴云。爾時阿難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見心徧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掌中所持葉物。此其義也。道者智行也。謂此智行若與真如貼體契合。則見法界之性。豎窮三際。橫徧十方。寬廓無涯。如人入海。愈見深廣也。此是理法界意。
  相好慈悲(至)暮雲繁。
  此讚報身般若德。夫佛根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慈悲喜捨等皆悉具足。如同秋月圓滿無缺也。此讚應化二身解脫德。言佛之化身。徧歷十方。應機六道。儼若晚暮之雲。繁興鼓躍。任運騰騰。靉靆無可承攬矣。此二是事法界。
  香煙堆裏(至)海印含。
  佛之三身。神妙莫測。有求皆應。無願不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我今香煙堆裏。瞻望應現色身而降赴也。猶如海含萬象。分明顯現。如印成文。不假先後。古德云。澄潭瑩淨。明鏡空懸。萬象森羅。廓然虗鑒。今則信心懇切。一念湛寂。則千聖貞歸。萬靈交會。豈獨三壇主乎。此二是理事無礙法界意。正請之文也。
  釋迦如來。
  娑婆教主。現在賢劫第四佛。梵語釋迦。此云能仁。謂能有仁慈惠濟眾生。梵語牟尼。此云寂默。永寂二邊。默契中道。如來者。謂從如中而來。故名如來。乃是然燈佛授記之號。今請證盟者。我今依教作法。佛必印可也。
  觀世音菩薩。
  此如前釋。是甘露教主。請求密垂加護。俾所作成辦。
  阿難陀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