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無能所能所唯性境觀何殊。
  問行者觀心為唯觀心亦觀身耶亦觀土耶。
  四十三者觀一念心體徧三千三千唯性性體叵得一多之理同異皆空借以別教假立能所色心不二心體徧收依正總心無二差別。
  問行者觀心在惑業苦內耶外耶同耶異耶。
  四十四者圓觀三道即是三德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苦即法身內外斯亡意如前說。
  問行者觀心心中佛性為本淨耶為始淨耶。
  四十五者言心體淨但云性淨如云銅體本淨實未現於面像雖未現像性亘始終。
  問行者觀心心佛眾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攝一切同耶。
  四十六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果身土何隔情與無情一切融通互徧互攝(云云)。
  ○三指廣結要。
  如是設問不可窮盡為斷子疑且示爾許。
  ○四徵列數之意二初問。
  客曰何以不多不少唯四十六。
  如文。
  ○次答四初約利根減數答。
  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通義通自通他一問即足。
  攻者破也緣理破惑修行達理顯教通義若自若他解於一問徧通多問故云即足。
  ○次答文意。
  為對鈍根故四十六及對六即分證離為四十一位兼前及後故四十六。
  言兼對等者兼前理即名字觀行相位四即竝究竟即成四十六。
  ○三明互融。
  應知一問亦皆能收餘四十五餘一一位仍須皆具餘四十五乃至無量亦復如是。
  問問成極猶如帝珠故云皆具等。
  ○四述客領解二初領二初略二初領今。
  客曰仁所立義灼然異僕於昔所聞。
  ○次說昔。
  僕初聞之乃謂一草一木一礫一塵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緣了若其然者僕實不忍何者草木有生有滅塵礫隨劫有無豈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滅有生世皆謂此以為無情故曰無情不應有性僕乃悞以世所傳習難仁至理失之甚矣過莫大矣。
  昔謂一一修因別別得果說法度人不曉唯心心外無法法體融妙名為佛故云悞以等。
  ○次廣領四初略責。
  余曰子何因猶存無情名。
  ○二答出今意。
  客曰僕乃重述初迷之見今亦粗知仁所立理只是一一有情心徧性徧心具性具猶如虗空彼彼無礙彼彼各徧身土因果無所增減故法華云世間相常住世間之言凡聖因果依正攝盡。
  ○三印可答前向之所問。
  余曰觀子所見似知大旨何不試答向之一問。
  ○四正答前問二初略申答意。
  客曰仁向自云若思一問眾滯自消僕若答者則以一答徧答眾問何一問之有。
  ○次正命其答二初正命。
  余曰請述其旨。
  ○次答二初略答。
  客曰僕還攬向諸問意答若消眾滯即名為答何假曲申一一問耶何者眾問豈不由僕不受無情有性之說僕今受之此即是答。
  ○次廣答二初抑之令答。
  余曰大略雖爾未曉子情。
  ○次廣答二初略述進否。
  客曰仁所立義關諸大教難可具陳僕略論之冀垂聽覽。
  ○次正領三初領名體因果互融互即遮照自在。
  豈非曉最後問三無差別即知我心彼彼眾生一一剎那無不與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齊等我及眾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徧造徧變徧攝世人不了大教之體唯云無情不云有性是故須云無情有性了性徧已則識佛果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佛智觀之則唯佛無生因中若實慧實眼冥符亦全生是佛無別果佛故生外無佛眾生以我執取之即無佛唯生初心能信教仰理亦無生唯佛亡之則無生無佛照之則因果昭然。
  ○二領生佛所得同異。
  應知眾生但理諸佛得事眾生但事諸佛證理是則眾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雖殊事理體一。
  ○三領諸佛體同生自計異。
  故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爾諸佛咸然眾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見苦樂昇沉一一皆計為己身土淨穢宛然成壞斯在仁所問意豈不略爾。
  ○次述成二初略述二初述。
  余曰善哉善哉快領斯旨實可總知諸問綱格此即已答百千萬問何獨四十六耶。
  ○次受旨。
  客曰幾不遇仁此生空喪必依此見獲勝果耶。
  ○次示廣教法二初示。
  余曰必欲修習教法未周若不善解一家宗途未可委究行門始末安能徧括教行事理惑智因果依正心法用為凡夫初心觀首然子所領似虗其情計子觀道猶為罔象。
  初言教行等者教謂權實諸教行即偏圓之觀事謂諸教俗諦理謂偏圓真理惑即見思塵沙無明智謂大小諸智因即十界如是相性體力作及因緣果謂十界如是果報依即一千國土正謂眾生五陰二千世間心即十界識陰心王法謂王外成法雖多差別剎那體含含即實相實相即佛性名異體同凡心依之名學大乘學大乘者雖是肉眼名為佛眼眼必具智知見所依妙心佛性即實相境了境即智智境唯心凡心佛心及眾生心性體無二無二即中中體所具即假中體無相即空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亦雙亡一三如是圓觀凡聖理同未修名理三觀圓解無謬名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