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與地四微何殊舉足脩塗皆趣實渚彈指合掌咸成佛因與一許三無乖先志豈至今日云無情無。
  初言與一許三者口許三車意與一大遂本願故故曰無乖。
  ○二答心造心變。
  言心造心變咸出大宗小乘有言而無其理然諸大乘中其名雖同義亦少別有共造依報各造正報有共造正報各造依報眾生迷故或謂自然梵天等造造已或謂情與無情故造名猶通應云心變心變復通應云體具以無始來心體本徧故佛體徧由生性徧徧又二種一寬廣徧二即狹徧所以造通於四變義唯二即具唯圓及別後位故藏通造六別圓造十。
  言心造等者國土砂礫同業所感故云共造一一色身妍醜聰鈍差別等異名為各造共造正報者約他正報也如共僕使等各造依報者所感田宅眷屬隨人也寬廣徧者理體本然始終無二即狹徧者一念實相法界量同也。
  ○三答具不具二初正答。
  此六及十括大小乘教法罄盡由觀解異故十與六各別二別藏見六實通見無生別見前後生滅圓見事理一念具足論生兩教似等明具別教不詮種具等義非此可述故別佛性滅九方見圓人即達九界三道即見圓伊三德體徧。
  初言十與六者六即六道十加四聖言似等者次與不次約數同十故云似也明具等者教道之中不即觀具而為一心故云不詮。
  ○次問具所以二初問。
  客曰如何能攝依正因果。
  ○次答二初正答具意。
  余曰一家所立不思議境於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一念中具有因果凡聖大小依正自他故所變處無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不當有無有無自爾何以故俱實相故實相法爾具足諸法諸法法爾性本無生故雖三千有而不有共而不雜離亦不分雖一一徧亦無所在。
  初言理具者體理含攝如一袋麵體具多食巧拙見殊觀有明昧亦復如是如一剎那體能毀戒即地獄心體能慳貪即餓鬼心體能無慚愧即畜生心體能謟誑即修羅心體能義讓即人道心體能十善即天道心體能自度即二乘心體具慈悲四德即菩薩佛心此十交互即有百界百界十如即有千如千如各有五陰眾生國土三種世間千如即有三千世間剎那體具故云具有等因果只是十如凡聖即是十界菩薩佛界為大二乘為小依正即攝三千具已三千名自具餘九界三千名他雖徧若空無在不在。
  ○次問所依部教二初問。
  客曰其理必然僕深仰之此為憑教為通依諸部為專在一經。
  ○次答二初答二初通許初問。
  余曰斯問甚善能使其理永永不朽。
  ○次卷權歸實專示妙經二初引經絕歎之境釋出性體。
  雖則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出自法華故方便品初佛歎十方三世諸佛所得微妙難解之法所謂諸法實相如是相等。
  ○次釋經意。
  當知如是相等即是轉釋諸法實相以諸法故故有相等以實相故相等皆是實相無相相等皆如。
  ○次問前三千二初問。
  客曰云何三千。
  ○二答四初總答。
  余曰實相必諸法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
  初言諸法者通指界如三千也十如等者未明千如百界但云十如十界身土等故是總答三千如前。
  ○次引教答釋三千。
  又依大經及以大論立三世間故有三千具如止觀及廣記中。
  ○三結歎。
  故知因果凡聖恒具三千是故歎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滿十方界稻麻二乘如恒河沙不退菩薩竝不能知此義少分即指前七種人也。
  如文。
  ○四示妙性為本迹三周所顯之境二初明為妙經本迹等所託。
  是故身子三請慇懃十方三世諸佛開顯釋迦仰同無復異趣大車譬此宿世示此壽量久本唯證於此根敗適復獲記由此菩薩疑除損生增道始初發心終訖補處豈有餘途竝託於此由前四時兼但對帶部非究竟故推功法華涅槃兼權意如前說。
  ○次示性即體辨體功能三初明功能。
  當知一乘十觀即法華三昧之正體普賢色身之所依也正因佛性由之果用緣了行性由之能顯性德緣了所開發也涅槃真伊之所喻也法華大車之所至也。
  正因由性證果神用自在緣了智行由性能顯性德緣了合名正因性體無殊體即所開及所發也能開能發屬修緣了真伊之字本喻涅槃三德佛性圓融七寶大車到性極處舉譬對法故竝云所也。
  ○次舉例。
  諸大乘意准例可知。
  故知般若無住行檀華嚴法界帝網淨名入門不二立佛性一乘之異名耳。
  ○三結勸。
  子得聞之可謂久種勤而習之無使焦敗願未來世諸佛會中與子相遇。
  ○三流通分四初以轉說名法供養用申咨受之恩。
  於是野客悲喜交集曰投身莫報粉骨寧酬唯以此義隨方轉說以報所聞如何。
  初文者悲昔未聞喜今方悟故云交集。
  ○次示弘傳方軌二初示聖化多端四初令以權助實。
  余曰佛有誠誡自可為規經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方便先小後大此乃以偏助圓方可為說。
  ○二示令簡人。
  又云當來世惡人破法墮惡道志求佛道者廣讚一乘道此則簡人方可為說。
  ○三令答以大。
  然末代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