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感應見思當存顯應未彰須藉功成應方內啟然今家所談感交互成三十六句有何一法而非應耶但顯應妙能在功成耳。
  以喻觀法。
  觀字平聲。
  大旨可知應知理雖自他具足必藉緣了為利他功。
  緣了無功性何由發性德緣了發性利他功莫大矣。
  復由緣了與性一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則不起自性應無方所。
  性雖備足未契同凡順性緣了而合性者方能普應施設萬端分證之位雅斯符旨。
  此由依正不二門成八三業不二門者於化他門事分三密隨順物理得名不同。
  三密一際豈可分張對機事別故此異陳了應同法一體無殊不二之門允斯而成。
  心輪鑒機二輪設化現身說法未曾毫差在身分於真應在法分於權實。
  身分真應法開權實在昔施權身法未合故此離合明來至今經即三而一身法俱融次文明矣。
  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說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應無垂世若唯佛道誰施三乘。
  垂世施權雖屬為機而於理性妙體常融今經談性權實正軌一體平等三業身法豈違不二。
  身尚無身說必非說身口平等等彼意輪色心一如不謀而化常冥至極稱物施為。
  冥極施為不動此念徧應無方無記化他出生何盡。
  豈非百界一心界界無非三業界尚一念三業豈殊。
  百界三業既居一念妙豈過此非開顯至教曷此宜揚。
  果用無虧因必稱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百界三業俱空假中故使稱宜徧赴為果。
  不談百界俱空假中未見成佛稱性之相。
  一一應色一一言音無不百界三業具足化復作化斯之謂歟。
  應色言音咸皆百界同生念性至果顯發以斯應用豈有窮乎。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塵報色同在本理毗盧遮那方乃名為三無差別。
  三密相海妙性遮那並指下凡心色本具乃合經文三無差別是知無差妙旨須符念性色心不二妙境可觀故本文云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記至云結束開意以諸法中有妙理故方可論開點示眾生本有覺藏心佛眾生無差別既云諸法豈非九界色心耶有安樂性豈非遮那妙境耶今依妙解直示斯旨令成初心圓觀體相用此觀察見遮那性與果無別故輔行云心造一切三無差別文理分明此旨焉可別生穿鑿耶。
  此以自他不二門成。
  九權實不二門者平等大慧常鑒法界亦由理性九權一實實復九界權亦復然。
  實不可二故唯一也權不可一故言九也此直示其相若圓互具百界常然名雖百界一性無差群情隔礙權實乃乖若依今經顯斯至理同一佛乘空假中妙所以調達悟此而受記龍女了此而作佛並由大慧契合法界權實正軌。
  權實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別任運常然。
  分別若生此旨全失任運之然唯在絕念。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權非實而權而實此即如前心輪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三業一念無乖權實不動而施豈應隔異。
  雙非之理不異權實權實之應全雙非是。
  對說即以權實立稱在身即以真應為名三業理同權實冥合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十受潤不二門者物理本來性具權實。
  性具權實與性無殊故其熏發全性而興。
  無始熏習或實或權權實由熏理常平等。
  性雖本具不熏無發熏何所熏還熏一性合性熏發在昔猶昧於今猶明群生佛種從因緣起師教為緣全表理性立修發名不稟妙教發性無從縱有發生乃成權隔六道三乘沈迷可復。
  遇時成習行願所資若無本因熏亦徒設遇熏自異非由性殊。
  成習若異三草二木能為事殊能潤教兩權乘亦別至今經開成一地而受潤俱同理歸一致故依今經無一善根不性佛道低頭舉手童子戲沙並在斯典照然可鑒。
  性雖無殊必藉幻發幻機幻感幻應幻赴能應所化並非權實。
  機感應赴皆如幻者修全在性理必如幻雖即如幻感應益彰故使物機應契僉同寂光無非法顯。
  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非權非實為權實應物機應契身土無偏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文理分明解不合旨徒目云云無由顯發如水至冷飲者方知此須明解執言奚為。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受益之權了斯經旨達己心地三千妙性與佛果證妙性豈殊方合四微同體皆一地之所生三草二木感一雨之所潤實纖塵而無爽何一法而非真普使一切感成佛道豈虗也哉故復經云無有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大哉至教潤物成功也如此。
  此以權實不二門成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故使十妙始終理一。
  本文為解妙字不設十相妙無始終不語三千性體不圓既圓且妙方乃因果自他咸同一本十門交通一一相入豈是作意理自當然。
  如境本來具三依理生解故名為智智解導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異而異假立淺深設位簡濫三法祇是證彼三理。
  自行因果五章已立一妙無殊化他全此始末分明鏡智行位一而無爽不二之門昭然在目。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三法既是一念三千既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