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種順修逆修。
  修有二種須揀順逆方免混濫。
  順謂了性為行逆謂背性成迷。
  以了為行豈行異性以為修與性天隔。
  迷了二心心雖不二逆順二性性事恒殊。
  迷了性同逆順事別。
  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
  豈可迷了二修使同謂迷心是了斯為大錯故特示之。
  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須分照性之心示為明了。
  見性修心二修但泯。
  見性無性豈復立修若不了性修何由泯。
  又曉順修對性有離有合。
  置逆論順理必妙融離合之相順理而成。
  離謂脩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
  修性體圓各具三者離之狀也修性分對共為三者合之相也離合同時未嘗少間性脩體一不曾暫別妙性之文不思議旨自然而然安以情見而分別之故終曰離合一相頗得波水之況下文備矣。
  修二各三共發性三是則修雖具九九祇是三。
  能發所發雖各論三而有九數九祇是三離即是合不二之狀顯矣。
  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
  離合雖一分對從義義雖分對不違妙理性雖緣了對修無功合而說一修雖有性欲顯其能故唯論二雖此分對體常自一。
  二與一性如水為波二亦無二亦如波水。
  波水之喻親而可鑒性與一乘既如波水二修之事理亦如然以喻得解請詳斯旨。
  應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從性成成三法爾。
  修若無性如木無根佛若無本從何而成生本是妙病不能求求而即得速豈過此。
  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法界洞朗。
  達無修性至洞朗者文雖在此意實通前上論修性豈是未達而分別耶是知正談性修實無取捨分別咸亡法界常朗妙不二相始終一實言雖前後不可情迷若此明了方可論道。
  此由內外不二門成四因果不二門者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因果不二亦祇全指一念具足三軌妙理是知不指三軌念無由破念既不破因果永殊了念即理因果俱均若達此者十門咸成故色心門云總在一念別分色心亦可例云總在一念別分因果因果諸門兼同不可情滯。
  因果無殊始終理一若爾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此由理一乃至斯疑因若已具住因即足何故立果改因受果因德何在。
  但由迷因各自謂實若了迷性實唯住因。
  迷執謂實因果乃殊了性住因與果何爽。
  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
  既若住因圓人何故復立果稱故此解云但久研此因因顯名果無別果也。
  祗緣因果理一用此一理為因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
  辨之則毫髮不差亡之則始終而一本末如此方得六處皆名即佛。
  因果既泯理性自亡祇由亡智親疎致使迷成厚薄。
  即惑成智智力淺深由迷厚薄薄厚約迷智常圓足。
  迷厚薄故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
  惑豈非一厚薄分三理同事異豈非厚薄淺深之義歟。
  故如夢勤加空名惑絕。
  行雖如夢不可暫亡惑雖空名非行不絕勤加深薄相脩而成蓋由契理皆如幻也。
  幻因既滿鏡像果圓空像雖即義同而空虗像實。
  空名之惑鏡像之果義雖是同迷悟虗實情性相隔。
  像實故稱理本有空虗故迷轉成性。
  像現稱理全性具以無窮空虗本無隨智光而輪轉。
  是則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終體一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曉果從因因方克果。
  非實相之因無以成圓極之果形端影直心也始然。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
  剎那心起百界同作無明一念附根三千咸稱常樂經云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但在心垢淨取證如反掌心念若存如掌不反。
  三千無改無明即明三千並常俱體俱用。
  金碑云而此三千性是中道不當有無有無自爾苟能見全上作無明之念俱為至明之體用不二理亦由斯上四節文皆云三千方見一而無二。
  此以修性不二門成。
  此上四門攝自行因果同一念心圓觀可了向下六門攝化他相準意可知。
  五染淨不二門者。
  染淨之相法豈然乎但由物機迷悟之耳故下文云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此之謂歟迷情若除淨相自彰。
  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故可了今即無明為法性。
  若知無始無明全法性是了今無明豈不然乎今無明在法性何夫病在不知無明得便或能了達全法界迷為我智體故染淨對機不羞毫末自爾而成。
  法性之與無明徧造諸法名之為染無明之與法性徧應眾緣號之為淨。
  染淨同體感應任緣故群生感心中諸佛諸佛應心內群生機應相對方得如聲答響者也。
  濁水清水波濕無殊清濁雖即由緣。
  以喻化之若了濕性清淨何殊濁即同清感焉異應道交之義識可見矣。
  而濁成本有。
  物機無始未曾離合。
  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清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
  波理既通體用咸一安得不然。
  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迷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