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下。推已叵得。此列四句。佛不用心得者。不用我心得佛心也。不用身得者。不用我身得佛身也。二交[牙-(必-心)+?]句。但略我字。意可比知。
  何以故下。釋也。能觀所觀。無相無得。身口是色。智慧是心。色心有者。良由有我。求我叵得。稱法本無。破本無故云壞本。亦絕此壞故云絕本。(其一)空觀也。次假觀中。文引六喻三夢。一寶一骨一像。其意大同。若欲合譬。應知初夢。心性如境。觀如緣想。觀成如夢。此純約行人合也。又法身如境。報身如想。應佛如夢。此純約佛合也。又彼佛如境。行人如想。見佛如夢。此約感應合論也。三夢皆爾。凡心想法。所見皆然。三雖大同。亦有少別。初後二夢明見而不可得。中間一夢明不得而見。並約見邊。即當假觀。
  次中觀中。初文是彼經菩薩得三昧已思惟文。今文准經稍似存略。是得修觀。今略釋之。所見佛者。准前夢文。夢即法性。亦應可見。然順中觀。從心見便。故云心作。佛既心作。見即見心。故見自心是見佛心。若見佛心是見自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即見佛心即是我心。是佛心至見佛者。佛是心故心不自知。心至見心者。所見能緣不可得故。是則一切無非法性。不假更著雙非之言。
  次心有想下。釋叵得。心不可示者。明非所說。皆念等者。明真離念。假使有念。亦了皆空。
  次偈文頌前次七言偈。轉釋五言。初句者。由觀心佛不二不異故得成佛。次句觀心佛無垢。次句觀五道本淨如氷水喻。喻意可知。次句結意。佛印者。明前所觀即實相印。
  無所貪下。釋出觀相。不貪有。不著空。不求中。無三相故所欲皆盡。有謂觀境欲是觀智。能所皆忘故無從生亦無所滅。被壞名滅。自滅名壞。體其本無。名為無滅。滅本自無名無壞敗。道中之上故云要。眾行依之故云本。是印等者。挫小。況迷小乘斷惑名為壞印。二乘尚不能壞生死。豈能壞印。
  婆沙下。引論挍量。論純大乘。繫借小辨。如大經中師子吼問。佛廣答。相因各各不同。大論報恩亦具明之。相是觀境。故先明之。已如前說。大經性品云。如是佛性不可思議。三十二相亦不可思議。婆沙明相。意亦如之。
  次明四十不共法中。應云報佛。言法佛者。指不共法名之為法。次實相身方是法身。四十法名。大論廣釋。又大論文以十八不共.十力.四無畏.四無礙.大悲.三念處為四十法。今是婆沙文也。
  次勸修中。實智為佛母。見中為佛眼。善權方便父。無緣大悲母。若爾。何以兩母。答。智為所生。悲為所養。悲智不具。真子不成。如搆等者。以一採頃名為一搆。搆字應作[(穀-禾)/牛]。若聞三昧等者。與論交互。不能具序。今略對之。即是隨喜。四番勝果報四番隨喜。四者。三佛為三番。三世菩薩為一番。彼佛菩薩行菩薩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果報四者。一不驚。二信受。三定心修。四能成就。若不修等者。重寶三昧也。有修行者。悲彼不修失大利故。如[邕*鼻]人等者。譬不行法人。經卷如栴檀。遇經如手把。無信如[邕*鼻]。不肯修行猶如不[咱/死]。如田家子。譬不識法人。行法如摩尼。無識如農夫。反行貪欲。如珠愽牛。
  次半行半坐中先釋方等。彼經通四。今為成圓。依此修行事儀未足。故下文中指於百錄聊略也。求夢王等者。法華疏中引五種夢因。疑心.分別.數習并現事.非人來相語。因此五事夢。今是非人來相語夢。佛告華聚。勿妄宣傳。當以神明為證。有十二夢王。若見一王乃可為說。彼經云。魔被調已。白佛發誓。我等十二大王。常受持此陀羅尼典。華聚問。魔何名。十二經中具列。若不見者。雖行無益。應竭力等者。世多直行。應未稱教。於閑靜等者。僧藍蘭若。亦可俗舍。以通俗故。經云。父母許者可往修習。若不許者。當於宅內嘿自思惟。誦此經典。道場亦如僧中行事。若能如是。於七日中。見觀世音為其說法。若散亂心。反增三途。三途出已仍為下賤。及室內外等者。俱須香塗。圓壇等者。作蓮華形。五色幡者。不須作諸形像。海岸香者。只是旃檀。請二十四像者。凡建道場。應先嚴淨。然後請像。云擬滅障反招慢殃。道場未嚴先令穢竪。云將像來把來取來。可悲之甚。後分云。滅後供像與佛世無別。鞋屩者。道場內外各別置之。言長齊者。以通俗故。三時洗者。有緣則過。終不可滅。初日供養者。雖三業精誠。須假以福助。日日彌善。不辦從初。滅己慳貪無由擊動。須請善內外律者。受二十四戒者。為順菩薩律儀。故二十四皆名為重。須有師承。不得輙授不受亦得。經又云。應受六重。如優婆塞法。既云如優婆塞。則七眾通受。經中又問不受六重得行已不。佛言隨意。故今行事多不受之。佛言唯除二人。謂謗方等及用僧鬘乃至比丘物。言及陀羅尼者。經有四番。應須皆誦。對師說罪者。若不諳內外。何以當之。月十五者。黑白兩月各有二日。多用白月表生善故。法華懺中低取齊日。言七日者。意舉極少。故南岳七載。十人已還者。經云十人不得過。南山云。余見京邑行方等者。或百或半。喧雜難論。更增罪累。今謂忽若多人。別施何爽。俗人亦許者。已如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