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摩訶止觀義例科
 宋 從義排
  

  止觀義例科

  【科】止觀義例
  【科】天台沙門 湛然 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  第二所依正教例  第三文義消釋例  第四大章總別例  第五心境釋疑例  第六解行相資例  第七喻疑顯正例(有題云破迷者請改)

  【科】○第一所傳部別例者

  【科】總指一部以為圓頓佛乘正行之大體也。
  【科】大意文初雖有數處三止觀結但泛爾借名結義非謂即為三種行相以大意中文略意廣故用三一收束結撮。
  【科】應知部內意唯在頓。
  【科】故序中云大意在一頓。
  【科】以略冠廣不可差殊。
  【科】又示處中云圓頓文者如玉泉寺所記。
  【科】下文雖有四教八教思議不思議相待絕待皆為顯於圓頓一實。
  【科】故大車文中以思議相待等而為僕從實相妙理以為車體無漏妙觀以為白牛自餘諸法皆莊嚴具。
  【科】故知此部更無他趣。

  【科】○第二所依正教例者

  【科】散引諸文該乎一代。
  【科】文體正意唯歸二經一依法華本迹顯實二依涅槃扶律顯常以此二經同醍醐故。
  【科】所以釋名論待論絕乃至偏圓文中具引蓮華三喻釋名。
  【科】顯體具用光宅四一即是實相為行正體也。
  【科】況諸境十乘皆以大車為喻。
  【科】故生起十乘文末總稱歎云積劫勤求道場證得身子三請法譬三說正在茲乎。
  【科】是知四種三昧皆依實相實相是安樂之法四緣是安樂之行證實相已所獲依報名為大果。
  【科】起教只是為令眾生開示悟入。
  【科】旨歸只是歸於三軌妙法祕藏。
  【科】所以始末皆依法華此即法華三昧之妙行也。
  【科】次用涅槃者雖依法華咸歸一實末代根鈍若無扶。
  【科】助則正行傾覆正助相添方能遠運。
  【科】佛化尚以涅槃為壽況末代修行非助不前。
  【科】故扶律說常以顯實相推功在彼故正用法華意顯圓常即二經齊等。

  【科】○第三文義消釋例者

  又更為二一者詳究文義二者消釋體勢初又為二一者詳究文義二者詳究文相初為十例。
  【科】一者引證通局如引法華部唯一實文敘昔教以為所開故部中之文有權有實若局證一實則唯引一實文若通證方便則兼引昔義如引法華證漸不定所引四味文之與部通局亦然。
  【科】二者泛引流類謂引教證觀等如引華嚴先照高山淨名始坐佛樹大經從牛出乳法華以異方便等以證三止觀義故知教觀漸等名同其義永異彼文判教今以類同是故借教用。
  【科】三者借名申義謂借權名申於實義如引方等斥奪之名申今開權絕待之義引餘三時類此可知於彼即是兼但對等於今即成開廢會等。
  【科】四者借喻轉譬如豬揩金山等論喻忍等今借譬止等喻是世間物類而已隨義轉用何局本文如火一物諸經或時譬瞋譬智或用照用燒以形以性若體若用地水風等為喻亦然是故不應局文為定。
  【科】五者傍引辨異如諸文用毗曇成實若證漸初及偏小等則但名義兼借如信法二行文初五陰之王數同時異時等但為辨異非借名義。
  【科】六者開總出別如四悉五味三假二空本文義含開合義徧諸門諸教莫不咸然。
  【科】七者引用宗要如引法華權實本迹般若加說共不共等方等彈斥神力不共等隨引一句兩句得彼文心若破若立不失部旨。
  【科】八者引用儒道若破若立不違本宗略辨異同不在委細不以名似將為義同是故所引粗爾存略。
  【科】九者借名略義如攝法中及識藥等但借其名以示相狀若更委釋太成繁廣略指上下准例可知。
  【科】十者准例用義如教證二道本在別教今則通用乃分兩意約證約說准望三觀立三止等。
  【科】二者詳究文相亦為十例。
  【科】一者隨相開合如三觀四教四悉五味諦緣度等一家立義文相皆然寬廣無窮隨事隨理隨法隨名隨行隨證隨自隨他無不通用然須結撮勿使浮濫若不爾者徵文靡託立行莫施若得今意存本文則淺深有則演義理則縱廣無涯示一心則卷權歸實泛從被物則開實出權立行儀則以智為道蕩相者則纖毫不遺存諸教則因果歷然顯一理則始終無二。
  【科】二者結示處所及立本文意如例餘陰入在破徧文末豎破法徧有六處示妙妙境中明說教大體發心中則約圓斥徧安心中義開三種道品中不出念處通塞中元治能執次位中勸修五悔安忍無著但在進功若搜得宗源則諸文可識大綱既整網日易存。
  【科】三者事理旁正如四三昧正為顯理旁兼治重如十法界正示理具旁識淺深如識次位正為簡濫旁為通經又諸文中一切皆以破古為旁意雖旁正文不可廢。
  【科】四者文偏意圓如以三止觀結於諸文及五略中所用三教諸境十乘縱橫偏小等三種止觀皆緣實相等。
  【科】五者廣略有無如發心中顯數則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