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上能起謬執之情為所破。事理上能起解了之智為所顯。
  問。前論破顯惟有破三惑顯三諦而無亡照破顯者何。答。既云終歸非破非顯。豈非而破而顯悉為所亡。且而顯亡者。即亡空假中之三也。良由三惑無明三諦法性本無名字。是故三惑破即非破。三諦顯即非顯。所以非破非顯者。祇由惑諦其名本無。故荊溪云。猶如濕性本無二名。假立二名以示迷者。且無名之處不獨三惑之名亡也。故三諦之名亦亡。亡非破乎。故今所立義。凡圓頓中云亡者破者。即體達也。無聞亡破驚凝斷滅。斯正所謂惟一實性無空假中。
  問。若以三千會此破顯。其義如何。答。攝無不遍。故而破而顯非破非顯惟破惟顯皆三千也。如云若非三千攝則不遍趣無不極。故趣於智理之三諦。則三千為所顯。如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趣於情事之三惑。則三千為所破。如云三千在理同名無為。成無不俗乃通二向。一自行證體則為所破。如云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二化他證用則為所顯。如云化他三千赴物約一性全體為此三千。故破處非破顯處非顯。是故三千終歸是非破非顯之妙法也。如指的妙境出自法華。

  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卷第三
  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卷第四

    東掖白蓮釋 了然 述
  二辨受報。有二重問答。初問意者既事與性六道之因一心中有。何不此因同於一時俱感報耶。答二。初凡夫不得三。初總答不得。二何以下釋意。三但可下正答。但可因具不可果並。然因果之義其實不差。今曰因具者從事為言。次第積集故云具爾。若論造因實亦前後。以前後故故報不俱。若以性融故可頓具。眾生但理從事則親。所以受報不能頓現。諸佛得事從理則親。所以一時色身普現。問。偏教菩薩能一時中亦現六道。應理親耶。答。實由得於理性少分。但彼不知。云神通爾。例荊溪云。外道之法。聽死骨聲能達遠事者。良由色中本具諸法。故使外道得其少分。冥依其本日用不知。
  二復若下。菩薩可然用彼等者。應知起用有二根本。一事。二性。事則未得道前在生死中受無量身有無量業。今既得果從悲願力。乃憑昔業為化用本。大師引南嶽云。待破煩惱入無生忍。於法身地還入生死以償眾生。斯則正是以悲願力。用彼故業性。則本具性惡普現色身。淺不該深偏故起用。但知悲願扶成先業。深能該淺圓實依性。不妨憑業亦了此業無非是性。次問意者。約一人別報難十界總報。亦應一切凡聖次第先後受報者。且如一人先受人身次受佛身。何不亦令一切眾生皆同先受人身次受佛身。何故同時有受人身者有受佛身者。故云不應一時之中有眾多凡聖。又何不令一人先受凡聖報已。次令一人受凡聖報。如是一切凡聖次第受報。故云不應一時之中有眾多凡聖。
  答三。初破計。問者正計。由一心為體故不得受眾多身。今先破云不由一心。復恐轉計。由一心為體故得受眾多身。故亦破云不由一心。文若不作破計而申妨。下文云世間出世間事得成立者皆由心性。有此道理。今報由心。即自性計一。若破計已。何妨而云由此一心為體故有受報不同。又從性體故云不由。良以平等性體非多非一非聖非凡。所有凡聖受報不同皆非心體。從性用故。故云皆由以此性體具足諸法乃有一多受報不同。皆由性用有此道理。二但法下示以法爾。但法界法爾。有多人之總。有一人之別。以有總故雖同一心為體不妨一時有眾多身。以有別故雖亦一心為體不妨一時無眾多身。云法爾者。爾。此也。謂不搆造其法自如此。猶云自然也。若復執於法界法爾。即自然計。屬無因性。須同前破。又今從性用故云法界法爾。總而言之。從性體故法界法爾。不由一心為體有一多受報不同。從性用故法界法爾有總有別。故得一多受報不同。若由不由皆法界法爾。三若如下。顯性圓具。以先後受報之法正屬生滅。情相亦是性具。
  三再辨治惑二。初問者執由一心為體。故乃染淨相除。生佛既同一心。佛淨必除生染。是則生不用修。理合自然得道耶。答三。初破計。計由一心為體染淨相除。破云不由。復恐轉計。由一心為體。眾生之染諸佛之淨二不相除。亦破不由。又恐轉計。既然不由一心。必由生佛各心故不相除。今亦破云不由別心。然計由別心為體者。能計所計皆是虗妄。計由一心為體者。執情為妄。但破執計。非謂破於凡聖心體。二但法下。示以法爾。乃約染淨法同己他人別以示法爾。所謂染淨法同者。在己修道以淨除染。在他修道亦淨除染。是故己他染淨二法法體是同。皆染淨故。皆相除故。但以己他人別。是故不可以己之淨除他染。三如來下。顯性圓具。有人纔說性具便是所顯。故說三千唯顯無破。豈知此性無所不具。具顯具破。故如來藏有相除法不相除法。或以事三千為所破。唯云屬思議具非是性具。豈知此文。以不知此文故。事唯定破不通所顯。若知所破即是性具。或破或顯皆吾心體。悉不思議。
  二通辨有二重問答。初重二。初問二。初總疑。二如我下別問三。初立宗。二何以下說義二。初受報。二又復下治惑。三何為下結難。其謂各各心性為體而性不可一者。涅槃師子吼問佛言。世尊。眾生佛性為悉共有。為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