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曇苦下十使足集滅除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
  【科】上二界四諦下餘皆如欲界只於每諦下除瞋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
  二上二界下色無色界言只於者謂於色界及無色界四諦之下各除嗔也金光明云三十三天生嗔恨者此欲界耳非上界焉上界何故不行恚耶毗曇論云上界無相害故有善欲故性寂靜故心滋潤故所以無嗔也別圓極果三毒乃亡何故上界不行恚耶須知此乃小教權說故不可以大乘極難且無色界既無色陰何故却立身見等耶無色界中有色無色其義如前。
  【科】二界合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為八十八使也。
  三二界合下結示文可知。
  【科】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
  二釋思惑文分為三初通標名數故前見惑乃從意根法塵而起思惟惑者則於五根五塵而生又於六塵而不計我皆是思惑有計我者名見惑焉。
  【科】謂三界分為九地。
  二謂三界下別釋分二初總示九地言九地者一欲界五趣雜居地二初禪離生喜樂地三二禪定生喜樂地四三禪離喜玅樂地五四禪捨念清淨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非想地問夜摩已上既皆居空何以云地答通以所依故受地名非謂泥沙土石地也。
  【科】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瞋癡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欲界下約地辨數文又分二初欲界言有九品貪瞋癡慢者應知此四各有九品今且總云有九品耳上上等者先須了知三大品惑謂上中下於上品中復有三品故云上上上中上下上品既然中下亦爾。
  【科】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
  二上八下色無色界。
  言除瞋者須知除嗔九品惑也此思惟惑何故無疑見道已斷理無疑故見惑既歷三界四諦思惟何故不歷四耶若準見惑四十里水此緣一諦應是十里不橫起故稱之一渧重數甚多亦可十里四十里水既是四諦所斷之惑斷思但直緣一真諦或四諦中隨緣一諦如十里水故大經云初果所斷如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也見八十八思八十一為定然乎教門赴機或廣或略何必定也如云三結及五上分五下分等見思數無量無邊。
  【科】故成八十一也。
  三故成下結文可見。
  【科】上來見思不同總是藏教實有集諦。
  三上來下結成集諦。
  【科】三滅諦者。
  三滅諦分三初標名所言滅者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一切患累故名為滅又發無漏見思斷故名之為滅業煩惱滅名為有餘因滅故果滅名為無餘也。
  【科】滅前苦集顯偏真理。
  二滅前下示滅諦體由苦集滅真理現前言偏真者不具俗也。
  【科】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三因滅下揀辨但是因滅而會真理非謂此滅便是真諦何者真理如月苦集如雲道如却除滅如却已故四諦外別立真也當知苦集但是能覆不能惱染道滅能顯而理本淨是故真理非逆非順然而約行能順能顯所以因滅而會真空苦集為俗道滅為真此乃約於逆順而說苦集逆真故云俗也道滅順理故云真也非謂道滅是真理也。
  【科】四道諦者。
  四道諦分二初標名所言道者能通為義正道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道也三十七品緣理慧行名為正道種種對治及諸禪定名為助道又復忍智無礙解脫名為正道方便對治三十七品名為助道。
  【科】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
  二略則下釋分二初標略廣廣論雖有三十七品略之不出戒定慧三何者且四念處念即是觀豈非慧耶五根五力第四名定八正道中正命離邪豈非戒耶此從名自顯然而對應自約義委明三學。
  【科】此三十七合為七科。
  二此三十下釋廣文分三初標科三十七者三四二五單七隻八也品者類也眾也法也三十七法眾類不同故云品矣夫論道品乃有四種一者相生次第相生不雜亂也如觀念處則生正勤因正勤故定慧均等生如意足復生五根無能動壞又生五力及七覺支見八正道此相生也二者對位如四念處對念處位正勤對煗位如意足對頂位五根對忍位五力對世第一位七覺對二果位八正對初果位三者當分此三十七品品當分各各皆通行人修之豈可皆令行人具歷三十七品始悟道耶四者相攝且如念處之外更無餘法故此念處能攝諸法念處既然餘科亦爾故三十七一人所修如相生也多人修者當分是也若七覺支在八正前名相生也若七覺支在八正後名對位也又復道品通於正道及以助道亦通有漏無漏亦有漏亦無漏如止觀中廣分別說。
  【科】一四念處一觀身不淨(色蘊)二觀受是苦(受蘊)三觀心無常(識蘊)四觀法無我(想行蘊)二四正勤一未生惡令不生二已生惡令滅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欲念進慧)四五根(信進定慧)五五力(同上根名)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捨)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二一四念下列數。
  一四念處者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境觀各四謂之四也念即是觀處即是境故云念處也問四念既是慧云何從念受名答為初學用念持慧不妄受異緣念為增上從念受名也。
  一觀身不淨者以由眾生迷倒之故計著我身謂之清淨聖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