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三昧樂意生身是通教真空義入別十住覺法自性意生身明建立佛法是別教出假義入十行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明佛知見是圓中義入十回向。
  (三十一號十二行)三根解源。
  如非漏非無漏一句本是通真而有但不但二解不同即二中接一真也一切法趣本是圓中而有真但二解不同即是圓入真但也空不空一句本是別但而有通人取解即成別入通又有圓人取解即別被圓中接也。

  八卷

  (三號)本業瓔珞。
  瓔珞有二種菩薩瓔珞二十卷本業瓔珞二卷為華嚴結經。
  (十四行)教證二道。
  此文先示別義今家四教藏通二教教證俱權圓教教證俱實義皆可知獨別教地前為權登地為實於義難明故借地論教證權實以釋明之但地論約行約說兩種俱論權實今家借用約行分權實地前為權登地為實約說則地前登地皆權無實但成三義舊有不知者約說亦論權實故今引示并破之也。
  (五號初行)若說十地已證之法彼為實證安可約彼立別說證。
  籤云若說十地已證之法即證道也地論不分圓別故約說十地之法為真實為證道今既圓別分途則說十地之教自屬教道方便所謂有教無人也豈可仍依地論不分之說明今已分之說亦立說地上之法為證道真實耶故今借用說邊皆屬教道權法只成三義也。
  (六號四行)常住三寶。
  大經戒聖行初明歸依三寶四諦是法寶能證四識是佛寶能修四諦是僧寶別圓詮中道應本不同藏通齊業齊緣故曰常住三寶三寶即三德也。
  十信。
  瓔珞但列其名今依楞嚴圓義以釋別信。
  (九號五行)三品塵沙。
  四念處云十住斷上品塵沙十行斷中品十向斷下品。
  (十一號九行末細注)約行教證四字。
  約義應在十行末此標二字之後葢依體起用下正釋教證同時不定義故也。
  (十二號)圖。
  應與前圖同列。
  (十三號一行)正觀中道為慧眼。
  問慧眼於十住修空時得今何云正觀中道耶葢別人本期在中道但十向中方得正觀今住內云正觀者遠所期耳。
  (十四號八行)非如非非相名真實行。
  華嚴疏鈔十九劵以十度配十行第十以智度配真實行初言行不虗名真實行又稱二諦故彼經云二諦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實行須知如是真諦非如是俗諦今十行滿位但中近顯故雙非空有別彰一真中實耳。
  (十五號十一行)各附彼教而為相狀。
  十行中生滅附藏教以為相狀乃至無作附圓為相狀即云附圓則能附之但中豈可全同所附之圓中耶。
  (十六行)不可以實難權以他妨自。
  既十向實道方修圓中何故十行即能說無作而云附圓非但耶此以實難權也既十行已說無作化他矣何故至十向自行位方修中道耶豈十向自行反不如十行化他耶此為以他妨自。
  (十六號末行)以無想心。
  想字是相字以字作憑准義解釋葢十向初心必依憑無生死涅槃二邊相之心而修行之也若二地初則云以正無相此乃實證中道破無明顯法性也今但憑之而行而已須知今是依憑工夫後是實證受用。
  (二十號二行)百界分身作佛。
  現身之本由得中道法界無礙身雲法性一顯盡法界是一佛全體乃至妙覺亦只完得此徧一切處之法性而已非初見少故只百界分身後見多故萬億界分身教門中且約工夫深淺以明百千萬億耳。
  (二十一號三行)捨三界名不動。
  又云第八地中能捨藏須知藏是能牽三界生死之惑三界是所牽生死之處二捨之義只一也良由四種識中至八地方息生滅藏識轉成異熟識妙覺息異熟識轉成持業識至圓妙覺方息持業識轉成白淨識也。
  (二十四號)辯縱橫者。
  圓別八法只教觀二道為要耳故前引教證以明教今約縱橫以辨觀解行既與圓異八法宛二可知。
  (二十七號六行)此釋圓名四字。
  是玉師集註斷詞不同作細注於儀文之下如十一行此釋圓法四字亦然。

  九卷

  理有事故慶人事有理故慶己。
  法華云或說己事或說他事佛界為己事九界為他事今九在事然事即理其理本具九界之事故慶九界在事之人皆即佛界為慶人我今雖解猶與眾生同在九界之事而此九界既全是佛界之理故自慶又實有權故能化他為慶人權即實故已即佛身為自慶對下有智慧慈悲甚清。
  (三號)十義書。
  四明與梵天昭孤山圓往復各五綿歷七載而成故云十義十義云下重顯無差別若云以我一念之心起善即佛界起染即眾生界此二在我一心則是兩頭一足何謂無差今唯各具三千各具二造方無差耳。
  常境無相。
  上隨喜妙心即一念三千之境即空假中之觀故今點明所隨境觀皆常常則不同八倒無相無緣不同三教矣。
  境智冥一而言境智下。
  境智一法也境是本覺智是始覺始本雖殊覺體是一以即能觀而為所照即所照而為能觀故也又境是實理初非無明昏昧之法本自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靈明處即本有大光明藏名之為智湛寂處即本覺實理字之曰境已前為緣相所障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