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諦者。佛說如筏如山如梯如樓。是第一義者。道如跡乘。若四諦盡第一義者。世諦說陰界入。第一義亦說陰界入也。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四之下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五之上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註
    清淨比丘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二行位三。初通標。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與位。
  【□註】道標一教修行之人。及三乘位次。妙玄四(三十二)云。為破行人增上慢心。為消經文引物希向。(文)釋籤五(二十一)云。若無位次。將何以為見賢思齊。將何以越增上慢罪(文)。
  【■記】此釋通標人位也。蓋位者。為顯三乘行人修因尅果有階差故。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如是則知。若非位次。無以引行人之希向。如妙玄云。諸聖上位。非凡能測。豈可妄說。麤知大意者。為破行人增上慢心。為消經文引物希向也。見賢思齊。出論語。
  △二別釋三。初聲聞三。初標位分科。
  初明聲聞位。分二。初凡。二聖。凡又二。外凡。內凡。
  【□註】凡有四門明位。一毗曇有門。明七賢七聖。二成論空門。明二十七賢聖。三毗勒論明雙亦門。四車匿論明雙非門。
  【■記】此明位次有四門不同也。一毗曇有門。明七賢七聖者。四教儀二云。一毗曇有門。即三藏教明正因緣生滅之有。若稟此教。能破十六知見。見陰界入一切有為之法。皆悉無常苦空無我。得世第一法。發真無漏。因有見真。有。即第一義諦之門也。故大集經云。甚深之理不可說。第一實義無文字。聲聞弟子憍陳如。於諸法中得實義。此即毗曇論中之所申也。二成論空門。明二十七賢聖位者。四教義云。二成論空門。即三藏教明析正因緣假實法。生滅入空。若稟此教。能破假實之惑。見假實空。發真無漏。因空見真。空。即第一義之門也。故須菩提。在石室中。觀生滅入空。因空得道。名見法身。恐此是成論所申也。三毗勒論雙亦門者。四教儀云。三明有空門。即三藏教明正因緣生滅之有空。若稟此教。能破偏執有無之惑。見因緣有空。發真無漏。因有空而見真。有空。即第一義之門也。此即迦旃延因此入道。故作毗勒論還申此門也。四車匿論雙非門者。四教義云。四明非有非空門。即三藏教明正因緣生滅非有非無理。若稟此教。能破有無邊邪之執。見因緣非有非無。發真無漏。因非有非無見真。非有非無。即第一義之門也。惡口車匿。因此入道。論文未來此土。有人言犢子阿毗曇申此意也。彼論明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我非三世。即是見非有。非無為法。即是見非空。此恐未可定用。
  【■補】因門契理。出三界苦。門。以能通為義也。蓋有門。則念念生滅。空門。則三假虗浮。雙亦。則有無從容。雙非。則有無俱遣。隨依一觀。可以發真。
  【□註】後二門大論雖指。論文未度。若空門二十七賢聖者。學人十八。無學有九。四教義二(十七)云。賢人有二。聖人有二十五。(文)凡位不備。今家不用。釋籤五(二十)具引。
  【■記】大論云。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相。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毗勒門。二阿毗曇門。三空門。何名毗勒門。答毗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所造。若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此門。論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法門。乃至不得波羅密多。若入阿毗曇。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毗勒。則墮有無中。又佛垂滅時。阿難問車匿事。佛答惡性車匿。吾涅槃後。心漸調伏。當為說陀那迦旃延經。即雙非門也。然論文雖指後二門。而論文未度者。未過來此土也。是則無位可憑。故不準此而明位也。如四教義言。惡口車匿。因此得道。末見論文是也。空門二十七賢聖者。成論第一分別賢聖品。廣明行得。乃至後結云。如是九種名無學人。先十八學人。及九無學。是二十七人。名為一切世間福田僧中具足。如下所示。四教義言。次明三藏空門二十七賢聖位者。信法二行即是兩賢。在方便道。空門發真。斷見惑未盡。行即須陀洹向。見惑斷盡。名須陀洹果。空解增明。斷欲界思一品。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斷六品。是斯陀含果。斷七八品盡。名阿那含向。欲界九品思盡。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有十一種。帶果行向。是阿羅漢向。進斷上二界思惟也。若非想九品盡。即是阿羅漢。賢有二。聖有二十五。合有二十七。成論詳載。
  【□註】今依有門。明聲聞位者有三意。一凡聖位足。二佛法根本。三符順教旨。佛法根本者。有門所說。世間諸法。乃是無明。正因緣生。不同外道。邪無因緣生也。又四教義云。大乘經論。破小用小。多取有門。少用空門。故須略出毗曇有門佛法根本賢聖之位(文)。
  【■記】此明今取有門明聲聞位。一。凡聖位足者。謂賢位七。聖位七。二。佛法根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