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殿說十地勝進行。十一品。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祇。五。壽量。六。菩薩住處。七。不思議法。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隨相光明功德十。普賢行。十一。如來出現。第八。三會普光明殿說六位。一品。謂離世間。第九。逝多林會。說入法界品也。
  【□註】舊立四種華嚴。祖無顯文。考大師。荊溪。之意。則有約時。約處。約理。之不同。約理。則曰法界。約處。或曰寂場。約時。曰三七日。或時長盡未來際。何得認此名言。便謂華嚴有四種之別。且其間於義有妨。不應以後分時長華嚴。而為寂場。又不應將通五時中。通教之義。為時長也。
  【■備】舊以寂場。時長。盡未來際。法界。立為四種華嚴。考大師。荊溪意。惟約時。約處。約理。之不同。約理。曰法界。約處。曰寂場。約時。曰三七日。或時長盡未來際。何得認此約時之名言。反將時長。及盡未來際。分立二種。加以法界。寂場二種。謂有四種別耶。且其間下。辨訛云。不應以後分時長為寂場句。按舊譯華嚴。善財南詢言。不離寂場。新譯言。不離遮那座前。既後分皆言不離。應與經語融會。又不應將五時通後之義為時長句。按妙玄說華嚴時節長。今聞般若。即能得入。籤說。一。以法界為華嚴。二以時長通至於後。既大師。荊溪。皆以義通為時長。應與祖語融會。予讀所辨。甚有見識。玉師。以三約破舊四種。義已成立。且其間下二段。本屬餘意。今順玉師意。備一解曰。舊既約時而立二種。不應抹去三七當分。專立後分時長。以攝寂場也。至五時通後為義通。齊至般若為文通。微有區別。不可以義通之時長。即為文通之時長也。
  【■記】妙樂言。所詮無外。名法界。宗鏡言。法界者。即一心之總名。萬法之歸趣。寂場。解本卷。三七日。如謂初七日。說前五會。以經首言。始成正覺三處。皆言不起前故。二七日。說十地等。以經初言。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第九會在三七日後說。有舍利弗祗園等故。此據菩提流支。約不壞前後相言也。
  【■補】統紀言。舊以寂場。時長。盡未來際。法界。列為四種華嚴。又分前三屬事。後一屬理。此積代之弊。今論其義。只有三名。一。謂寂場。妙玄。引方便品。始坐道場。三七思惟。佛最初頓說是也。以首品。至三十六品。為前分二。謂時長。妙玄。引法性論。鈍根三處入法界是也。三十七品去為後分。三。謂盡未來際。文句言。華嚴未席。始開於漸。妙樂說。此且寄娑婆一期設化。用通今意。應知華嚴盡未來際。即法華經常在靈山。何殊十方。更互主伴。雖有三名。而所說經。無非華嚴。所詮理。無非法界。此統紀破舊之詞也。統紀復說時長。通三處者。謂般若華嚴海空。法華佛慧。涅槃蓮華藏海。是也。
  【■備】志師。以三七思惟。收歸寂場。則時。處。似未分。
  【□註】問。華嚴時長。為至何時。答。如妙樂云。義當轉教時也。經家。取後分部類相從。結歸前分華嚴部內。此即通五時文通之類也。若般若。明華嚴海空。及日若垂沒餘輝峻嶺。與夫蓮華藏海。通至涅槃之後。此於他部明華嚴義。不可結歸本部。乃通五時中。義通之類。非時長也。
  【■記】轉教。解本卷。後逝多林一會。部類相從。結歸前分華嚴部內。是為五時文通。般若華嚴海空者。妙玄云。華嚴。別但在初。通則至後。故歷劫修行。華嚴海空。法華會四佛慧。即是通至二經。又像法決疑經云。或見報身蓮華藏世界海。為千百億釋迦牟尼佛。說心地法門。乃至日出。先照高山。日沒亦餘輝峻嶺。故蓮華藏海。通至涅槃後。以像法決疑。是涅槃結經。當知上說。乃他部明華嚴義。不可結歸本部。是通五時中之義通。非華嚴文通之時長也。
  【■補】後分時長。指逝多林一會。文殊從逝多林出。舍利弗語六千弟子言。汝等見文殊威德相好等。乃至文殊語諸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種大心。句記言。至般若來。方可得云。令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義當轉教時也。又統紀言。由歷劫修學般若。今發空智得入法界。觀華嚴藏海。皆畢竟空。
  【■備】辨訛言。非時長。當改曰非文通。私謂。文通。義通。均有時長之義。但文通時長。齊至般若。義通時長。盡未來際耳。
  二。鹿苑時。說四阿含。
  【■記】小機於頓無益。故佛隱勝現劣。不動寂場而遊鹿苑。保任劣機。權證小果。
  【□註】從處立時。說經雖多。同一處故。
  【■補】說四阿含。不局一處。且指初轉法輪處言。
  【■備】辨訛曰。同一處三字甚局。當知諸佛始化。皆在鹿苑。故以立時。
  【□註】乃如來昔生垂化之地。緣如輔行上(七)。
  【■記】輔行引大論曰。波羅柰王遊獵。見二鹿主。一是釋迦菩薩。一是提婆達多。菩薩鹿主告王。若以供饌。當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次當達多羣中。有母鹿。白其主言。我分當死。而我懷子。子非死次。屈垂料理。主怒言。誰不惜命。次來但去。母至釋迦主所。具白。主言。若我不理。枉殺其子。若非次差。後次何遣。惟我當代。王。怪問。羣鹿盡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