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圓證也。既言圓斷圓證。則三惑齊斷。三諦頓證。何謂此位人斷見惑而顯真理耶。答。誠如所問。至下引證科中。自當冰釋。今茲任運先落麤垢。校之三藏。正初果斷見惑顯真理人也。與藏教下。會同前三教位等。如頌云。果位須陀預聖流。與通三四地齊儔。并連別住圓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是也。若約三不退者。此是分證位不退也。
  △二後明六信。
  次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與藏通二佛。別教七住齊。三界苦集。斷盡無餘。
  【■記】此略明六信斷證也。其脫落麤垢。校之三藏。正二果至四果斷思惟盡。若會同位次。如頌云。圓別信住二之七。藏通極果皆同級。同除四住證偏真。內外塵沙分斷伏。約位雖同。約行優劣天殊。塵沙之名。藏通不聞。知尚不知。焉能伏而且斷。今言內外分斷伏者。以圓人至此。而能斷界內之塵沙。并能伏界外之塵沙。此是滿證位不退也。三界苦集斷盡無餘者。苦。果也。即分段生死是。集。因也。即見思煩惱是。既能斷界內塵沙。豈有三界見思餘而未盡。故云斷盡無餘也。集因既謝。則苦果自亡矣。
  △二引證二。初引仁王經二。初正引。
  故仁王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
  【□註】仁王云者。波斯匿王所說偈也。十善者。仁王疏中(十九)云。十信善者。有三品。上品善。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文)。
  【■記】仁王經疏云。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今現王身說偈。乃舊所經履。故引證之。
  【■補】上品。對八九十信。中品。對二之七信。下品。對初信。以喻三種王也。
  △二解釋二。初正釋十善。
  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若別十信。即伏而不斷。故定屬圓信。
  【□註】妙樂(十八)云。信信通皆具足十善。非謂專以人天不殺盜等用對十信。既云長別三界苦輪。當知須是斷惑十信(文)。
  【■記】此節儀文。辨答十信。定屬於圓而非別也。註中重引妙樂釋成圓義。言斷惑者。即圓教十信也。然而別教十信。乃初心之位。伏而未斷。若未斷惑。何能長別苦輪。須知定是圓信明矣。仁王疏云。十信菩薩由發大心。求出三界。雖未能出。已遠離惡道等苦。故言長別。若別教十信。猶是外凡。未能暫離。豈能長別。圓教十信。斷三界惑。至十住初。即斷界外無明等惑。以其但斷四住。與羅漢齊。長別苦海。與二乘人同生方便有餘土。若羅漢支佛。於彼土遇餘佛為說法華。即成菩薩進斷無明。若十信菩薩。縱未聞法華。亦能漸次進斷無明。故屬圓教也。
  【□註】釋籤五(二十七)云。亦有人云。六根清淨。名為頓義。十善菩薩。此是漸義。今文所引十善菩薩以證六根。豈應引漸而證於頓。故知二文。俱頓明矣。但仁王經。語其初後。法華經意。論其中間。人不見之。徒生異見(文)。
  【■記】此節會通仁王。法華。語異義同。初一行。是舉疑。今文下。是答釋。意謂十信人。乃六根清淨位也。大師引仁王十善而印定者。以其義同故也。若彼漸而今頓。豈可引漸而證頓耶。但仁王下點明二義無殊。言仁王語其初後者。初句十善菩薩發大心。語十信之初心。次句長別三界苦輪海。語十信之後心。法華論中間者。經意圓融。初後俱可。中間亦可。
  △二非本所期三。初述意。
  然圓人本期不斷見思塵沙。意在入住。斷無明。見佛性。
  【□註】此明圓斷之義。輔行六上(九)云。從初已來三諦圓修。與次第義永不相關。此論麤惑任運斷處。與次第齊。(文)又七下(二十四)云。五品已能圓伏五住。豈至此位別斷見思。但是圓修麤惑先斷。猶如冶鐵。麤垢先除。(文)。
  【■記】此明圓人惑障。雖有任運先斷。非彼本心也。何者。志在入住。圓破無明。頓見佛性也。註中初句。是標辭。次引輔行。釋圓斷義。意謂雖非本心。則任運而有先斷也。末二句。設喻發明先斷之意。
  △二立譬。
  然譬如冶鐵。麤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時。自然先落。雖見先去。其人無一念欣心。所以者何。未遂本期故。
  【□註】別行玄記下(六)云。圓譬冶鐵作器。別喻燒金作器。冶謂鎔鑄。湻撲頓融。任運麤垢先落。燒謂鍛鍊。物體猶堅。特要麤塵先去。然後融金。以除細垢。圓觀頓窮法界。無意先觀二諦。二惑任運先落。別觀次第顯中有意先觀二諦。故使二惑先除(文)。
  【■記】此明圓修圓斷。任運而有先後也。初一行。喻明無心斷惑。自然而有先後之所以也。明顯可知。註中引記釋成。初三行。先立二譬。以顯圓別修斷各異。次二行。用二觀合法也。然此雖引圓位。始終由智微著。分惑先後。正顯圓位七信。智力於四住惑著而親。於無明惑微而疎。故無明厚迷未除。四住薄惑先落也。
  △三合法。
  圓教行人。亦復如是。雖非本所望。自然先落。
  【□註】指要鈔下(五)云。圓人始終用絕待智。頓亡諸法。理果尚亡。惑何次第。只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