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境。故大品云。色淨故般若淨。例此即得色常色樂色我。諸義皆成。當知般若具四德明矣。解脫四德者。諸惡永盡。即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皆已盡也。眾善溥會。即常樂我淨也。大經云。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法身。當知解脫同如來常樂我淨也。應知下。明初地正破下一品。
  【□註】俱名聖種性者。據同證論。準經。必須開等覺性。
  【■記】言同證者。即無作四諦圓融中道之理。是十一地同所證也。所準之經。即是纓珞。如經云。從初地至等覺。俱名聖種性。
  【□註】見道位者。四教義四(七)云。從初地至佛地。皆斷無明。但以約位分為三道。初地名見諦道。二地至六地。名修道。從七地已去。名無學道。(文)初地斷無明別見。發真中道。故云見道。大經云。自此已前。皆名邪見人也。故知兩教三乘。別教地前。未見中道。未斷別見。皆名邪見人也。此約證道同圓。初地即同初住故也。
  【■記】初地名見道者。謂發真中道。見佛性理。斷無明見惑。顯真應二身。入佛智地是也。從二地至六地名修道者。斷別惑三界愛。智論。迦葉聞甄迦琴聲。不能自安。云三界五欲。我已斷竟。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故於是事不能安忍。例色愛無色愛。亦復如是。維摩訶須菩提云。同於煩惱。不別菩提。入於八難。不得無難。意在於此。故從二地至六地。通名修道。斷此別惑也。今以義推。二離垢地。即侵斷別教欲愛。名斯陀含向。三明地。即別教斯陀含果。四炎地。別教阿那含向。五難勝地。別教阿那含果。斷別惑欲愛盡也。六現前地。別教阿羅漢向。斷別色無色愛也。七遠行地。別教阿羅漢果。斷別無色愛盡。從此名無學道也。大經下。證初地可名正見人也。
  【□註】又無功用者。既至初地。不加功力。任運流入薩婆若海百界作佛者。四教義四(八)云。初發真中道。見佛性理。斷無明見惑。顯真應二身。緣感即應百佛世界。現十法界身。入三世佛智地。能自利利他。真實大慶。故名歡喜地也。(文)輔行七下(二十四)引瓔珞云。初地百界。二地千界。乃至萬億等界。現身亦爾。(文)行五百由旬者。約生死處。加實報土。約煩惱。加無明。約觀智。加中觀。實報無障礙土者。觀經疏六云。行真實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妨。故言無障礙(文)。
  【■記】妙宗鈔云行真實法等者。圓教從初。別教十向。能於諸法。稱實觀中也。中理今開。即感妙報。色心不二。毛剎相容。純是法身菩薩所居。實報無障礙土也。妙玄云。分別言之。此實報土。在方便土外。若即事而真。此亦不遠。如云觀見娑婆。瑠璃為地。坦然平正。諸樓臺觀。眾寶所成。純是菩薩咸處其中。即實報土是也。
  【■補】色心不相妨者。色周徧。心亦周徧。此色即真常之色。故不相妨。如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等。此乃勝妙五陰。法法圓融故也。妙玄云。華嚴明阿僧祇香華雲。不可思議充塞法界者。此是菩薩勝妙果報所感五塵。呼此為欲界思惑。菩薩出入無量百千三昧禪定心塵之法。呼此為色無色思惑。籤云。此中為消界外同體見思。故須界外更立三界。不然。於二乘所斷何別。既分內外見思名同。故須立思分三界。從五塵為名。故例如欲界。從定地為名。故例色無色界。故知違理由見。感報由思。四念處云。登地斷別見。二地至七地斷別思。此亦偏斷之義耳。(云云)至八地已上。猶是無色界不可思議六塵。以地持解等覺無垢地。始得離見清淨禪。當知離欲界色無色惑。俱至等覺乃盡方是圓義。故大經云。十地為無我輪惑所轉。無我。只是見惑。若見惑不斷。不應至無垢地。若見至無垢地者。乃圓義耳。故義推偏斷是別義也。所言偏斷者。為對圓伏而說也。
  【□註】寶所者。喻分證寂光也。
  【■記】寶所喻寂光者。以常寂光淨土。乃功德叢林。真如庫藏。世出世寶。無不具足。假喻發明。猶若寶山。今言喻分證者。以儀文云。初入寶所。既云初入。是故喻之分以證寂也。
  二離垢地。
  【□註】以正無相。入眾生界。同於虗空。名離垢地。
  【■記】若除諸相而言無相。是邪無相。即於無相。無相乃正。以正無相。入眾生界。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生界同處無法當情。名離垢也。
  【■補】不為空有二邊之垢所染故。
  三發光地。
  【□註】光慧信忍。習佛之道。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記】仁王五忍。疏以三賢為伏忍。初地至三地。對無漏信忍下中上。今上品信位。中道無漏之慧轉著。名光。以習久淨明。淨極光通。名發光地也。
  四燄慧地。
  【□註】順無生忍。觀一切法。明燄慧地。
  【■記】四五六地。對柔順忍。以順無生。故名曰順。蓋約教道。七地方對無生忍。故仁王云。爾燄聖覺達地菩薩。修行順法忍。逆五見流。集無量功德。住須陀洹。疏以四地對下品順忍。故今註云。順無生忍。觀一切法。麤得下品忍。觀慧發燄。比前極其明盛。名燄慧地也。
  五難勝地。
  【□註】順忍修道。三界無明莫不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