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也。
  【□註】寂滅道場。寂五住煩惱。滅二種生死。得道之場。故曰道場。即摩竭提國。阿蘭若處。處隨法轉。名寂滅場。
  【■記】五住。謂見一切住地。欲愛。色愛。無色愛。三住地。無明住地。二種生死。謂分段變易。生死是苦果。煩惱是集因。前四住。感分段果。後一住。感變易果。寂滅。乃究竟大寂滅處。佛於此得大寂滅道。故曰道場即。摩竭提國阿蘭若處。
  【■補】摩竭提。翻不害。劫初以來無刑害故。至阿闍世王。截指為刑。後自齧指痛。復息此刑。佛成道其地。故吉兆預彰。
  【■記】阿蘭若翻寂靜處。七佛與人作則。皆依阿蘭若處成道。
  【□註】四十一位。圓教住行向地等覺。別地已上。證道同圓。
  【■記】住行向地等覺。如九卷釋。此四十一位破無明惑。應判圓教。別地同圓者。如八卷解。若華嚴疏明。一海月等十菩薩同生眾共配初發心住。二執金剛神。三身眾。四足行。五道場。六主城。七主地。八主山。九主林。十主藥神。已上如次配十住。十一主稼神。十二主河。十三主海。十四主水。十五主火。十六主風。十七主空。十八主方。十九主夜。二十主晝。已上配行。二十一阿修羅王。二十二迦樓羅。二十三緊那羅。二十四摩睺羅伽。二十五夜叉。二十六龍。二十七鳩槃茶。二十八乾闥婆王。二十九月天子。三十日天子。已上配向。三十一忉利天王。三十二夜摩天。三十三兜率天。三十四化樂天。三十五他化天。三十六大梵天。三十七光音天。三十八遍淨天。三十九廣果天。四十大自在天王。已上天王配地。四十一師子座眾。配等覺。更有四十二眉間眾。配妙覺。
  【■備】記中四十一位。據華嚴所列配位。然註。乃指經前列眾。不必泥定。
  【□註】四念處云。華嚴後無等覺者。乃部中談位。不可以此而難。今文。經前列眾也。
  【■記】四念處。釋別教中言。華嚴初無十信。後無等覺。恐人舉此以難。故明今文說有等覺。乃指經前列眾。又清涼疏問明品已下三品。別明十信。十忍品已下四品。別明十頂。當知頂即等覺。清涼鈔言。等覺因位之極。稱為頂位。
  【□註】法身大士。破無明惑。得無生忍。捨生身已。居實報土。受法性身。故曰法身。上求下化。建立大事。故曰大士。
  【■備】不了第一義諦。是謂無明。第一義諦。乃圓家一空一切空。無生理也。以無生理。忍可於心。名忍。破一分惑。得一分忍。顯一分法身。乃捨分段身之生。離同居方便之土。而居實報土。受法性身。名法身焉。行契佛行。是上求。化如佛化。是下化。此自利利他大事。惟法身菩薩能之。故名大士。
  【□註】宿世根熟。佛化眾生。種熟脫三。時時不廢。謂種在久遠。熟在宿世。脫在今日。
  【■記】玄文言。佛設教元始。巧為眾生作頓漸不定顯露種子。中間以頓漸五味。調伏長養而成熟之。又以頓漸五味。而度脫之。並脫。並熟。並種。番番不息。大勢威猛。三世益物也。今是大乘根熟眾生。
  【□註】天龍八部。天龍別名。八部。總稱。總別兼舉也。天(一)龍(二)。夜叉(三)。乾闥婆(四)。阿修羅(五)。迦樓羅(六)。緊那羅(七)。摩睺羅伽(八)。人非人等。總結八部。
  【■記】梵語提婆。此翻天。三界二十八天也。那伽。翻龍。守天宮持地。注雨等龍也。夜叉。翻勇健。亦名暴惡。飛空。飛行守天城。池門。閣。等也。乾闥婆。翻香陰。不啖酒肉。唯香資身。是天主幢倒樂神也。阿修羅。翻無端正。迦樓羅翻金翅。緊那羅。翻疑人。似人。而頭有角。亦天伎神也。摩睺羅伽。翻大腹行。即大蟒神腹行者也。原佛道濟百靈。慈育萬有。三乘歸投八部翼衛。餘無此德。故無八部也。
  【□註】龍鬼等得預法會者。乘急戒緩故。大師準涅槃經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之文。遂開乘戒四句。
  【■記】涅槃經又言。菩薩於此大乘。心不懈怠。是名本成。為護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故菩薩雖現破戒。不名為緩。智者取此乘急戒緩之文。於止觀中開成四句也。本成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也。
  
  【■補】文句言。若通論戒乘。一切善法觀慧。皆稱戒乘。人天五乘。即是其義。道共等戒。悉是通義也。今就別判三皈。五戒。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惡道果。得人天報者。名戒。聞經生解觀智。推尋諦緣度等智。能破煩惱。運出三界者。名乘。大品言。有相之善。不動不出。無相之善。能動能出。是也。若戒乘俱急者。下品戒急。報在人道。持小乘急。以人身於藏教時。見佛聞法。嚴持中乘。以人身於通教大乘。乃至帶方便諸大乘經時。見佛聞法。若持上乘。以人身。於華嚴法華等教。及諸教中圓見佛聞法。列為同聞眾也。若中品戒急。報在欲天。若持小乘。以欲天身。於藏教時。見佛聞法。餘持中上乘。如上說。若上品戒急。加修禪定。報在色無色界。持小乘急。以色無色界天身。於三藏中見佛聞法。餘持中上乘。如上說。二。戒緩乘急者。三品戒皆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