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定者。但是慧解脫。得滅盡定者。名俱解脫。
  【■記】玄文明時解脫。即是信行鈍根。而有五種。謂。退思護住進。是也。是五種羅漢。各有二種。不得滅盡定者。但慧人。得滅盡定者。即俱人。不時解脫。即是法行利根。名不動羅漢。亦有二種。一。不得滅盡定。但慧解脫。二。得滅盡定。即俱解脫也。四教義引雜心偈云。慧解脫當知。不得滅盡定。若得滅盡定。當知俱解脫。則知時不時二種。各有慧俱二種也。
  【□註】舊云。敵對。乃從正從多。各對。則旁正兼舉。以信行亦有帶事兼修。法行。亦有緣空直入。
  【■記】此舉舊釋對敵二意。初句釋正理意。次句。釋妙玄四教義意。以下二句。釋旁正兼舉也。
  【□註】若壞法不壞法。與慧俱同。
  【■記】此明壞不壞敵對各對義。既與慧俱同。則當以意知。不必更論。故下但揀判慧俱二種也。謂以時不時。對壞不壞。亦可敵對各對慧俱相同也。
  【□註】舊約五義。揀判慧俱。
  【■補】此總標舊以五義。揀判慧俱。舊字。即指湛法師之假名集。以集中約十義揀判慧俱。謂十義。只成五義。以分之成十。合之成五。但有隻雙不同。故今引文曰五義。
  【□註】一。約性共。慧人修性念處。俱人修共念處(四教義)。
  【■記】此別示性共揀。四教義明別相四念處位。有三種根性不同。若慧解脫根性。於別相四念處。但修性念處。若俱解脫根性。亦修共念處。若無疑解脫。俱修三種念處。今但指揀慧俱二種也。
  【□註】二。約正助。慧人正道斷結。俱人兼修助道(光明句中四教義二)。
  【■記】此別示正助揀。光明句云。亦名慧行。行行。緣空直入。名慧行。帶事兼修。名行行。亦正道助道。小乘修正道斷結。名慧脫。修助道斷結。名俱脫。四教義問。性念處但說慧數羸弱。云何能斷結。答。慧數不獨起。豈不能斷結。又問。若諸數隨起。即是共義。答。諸數隨起。有三種。一。但是緣理之慧。諸數任運隨起。此說性念處。二。修諸數作助道善法。故說共念處斷結。故佛說善法積聚屬共念處。助道與正道共斷結故。雜心偏說共念處能斷結。然利鈍根人。用性念處。非不斷結也。
  【□註】三。約事理。直緣真理。名慧解脫。帶事兼修。名俱解脫。
  【■備】此別示事理揀也。有師標曰。有二無漏。直緣理。名緣理無漏。觀等四。為對治無漏。出舊婆沙。
  【□註】事者。一帶根本四禪。俱人亦依世禪。修六行觀故。二帶無漏禪。慧人但至觀禪。俱人具修觀練薰修。(止觀第九。婆沙亦有少分慧脫。全分慧脫。此有三根。全無四禪下根也。能修一禪至四禪。中根也。能修無漏禪。至九想十想。上根也。俱人能修一二三禪。下根也。具足四禪。中根也。修觀練薰修。上根也。妙樂二云。四禪一切羅漢並得。次觀等四。俱解脫人方乃具足)三得滅盡定。如妙玄四(二十六)已上三事。俱人兼得也。
  【■記】先以事理分約慧俱。事者下。轉釋。俱人所兼修事有三。一下。明兼修根本四禪。六行觀者。即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離也。二下。明兼修無漏禪。意明慧人上根。但修九想八念十想之觀禪。若俱人上根。又能修九次第定之練禪。師子奮迅三昧熏禪。超越三昧修禪也。原註止觀第九者。即觀禪定境中。詳明此慧俱二種所修無漏禪也。婆沙少分全分者。第八十一之(五)文云。若慧解脫阿羅漢。能起根本禪現在前者。云何經說。蘇尸摩問諸比丘。云何起諸禪現在前。諸比丘答蘇尸摩。當知我等是慧解脫人耶。答曰。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滿分。少分慧脫者。能起一禪二禪三禪現在前。滿分者。乃至不能起一禪現在前。此中說少分慧脫。經中說滿分慧脫。是故二俱善通。此有三根下。釋明慧俱並有三根。先明慧人以修觀禪者為上根。俱人以具修觀練熏修者。為上根也。三下。明得滅盡定。妙玄云。得滅盡定者。即俱解脫人。末結俱人兼得也。
  【□註】四。約神變。慧人十四變化。俱人十八變。文句一。
  【■記】此別示神變揀。言十四十八變者。如文句云。十四變化者。初禪二變化。一。初禪化。二。欲界化。二禪三變化。一。二禪化。二。初禪化。三。欲界化。三禪四變化。加一三禪化。四禪五變化。再加一四禪化。無而歘有。曰變。有而歘無。名化。四禪俱有上能化下。下不能化上。故至數增滅十四種色。謂五根。四大。五塵也。十八變化者。出彌勒瑜伽論。一震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類往越。十一隱。十二顯。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辯才。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十八放光普動一切界也。又有人註云。一普動一切界。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三流光遍照。四隨所欲示佛土惡趣。五於地起冰。解令成水。於火亦然。六山石中往來無礙。七八能舒卷雪山王等。九以現前大眾大地內己身中。十能往彼同其色類。十一十二或隱或顯皆不可得。十三往來去住無礙。十四他現通悉能制伏。十五能與一切有情辯才。十六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