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名方便此二十五為遠方便陰等十境為近方便又二十五法為通方便通四三昧故方等夢王法華六時五悔為別方便止觀云譬如陶師若欲得器先擇良處(具緣)息餘際務(訶欲)治身內疾(棄蓋)調於泥輪(調五事)作而不廢(行五法)得此譬意五如指掌若欲造修當尋止觀(云云)初心略釋五科綱紀先讀止觀大意。
  初明五緣者(止)三教授善知識。
  在家戒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頌云。
  四重十三二不定  三十九十四提尼  一百眾學七滅諍  總論二百五十戒
  若論篇聚者夷(僧有四重尼有八棄)殘(僧十三尼十七)提(僧三十捨墮九十單提共百二十尼有二百八)尼(僧四尼八)吉(僧尼同百)為五篇夷殘蘭提尼吉為六聚開吉羅為惡作惡說為七聚(罪結齊五報劫齊六因果雜攝齊七蘭有三品不入正篇不定七滅篇聚不攝亦屬吉羅如南山戒疏釋)此局聲聞戒梵網十重四十八輕經大乘頓制凡有心者皆得受之更有大論十戒大經十戒五支戒通大小乘具如玄籤及止觀記集解略引(云云)糞掃衣者世人棄而無用義同糞掃集綴為服三衣者安陀會五條鬱多羅七條僧伽梨大衣迦葉十二頭陀此當其二大論六十八云一蘭若二常乞食三糞掃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冢間八樹下坐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三衣(文)百一眾具者百物器用各畜一件也此外為長物若畜長者律令說淨詞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長衣未作淨為淨故施與大德若三衣持護加法等詞略如六物圖廣在律鈔僧中淨食者結淨地以攝食故云淨食處三者上根深山中根樹下等下根伽藍緣務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技能四學問。
  第二呵五欲(上)及諸好觸等。
  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則死香如毒龍氣嗅之必病味如熱沸密湯舌則爛觸如睡師子近必被齧齒絲竹者具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第三棄五蓋(止)悔疑。
  五法覆心故名五蓋前對五塵名欲此則轉入意地掉悔者掉舉通身口意疑自疑師疑法。
  第四調五事(止)調食不飢不飽。
  眼食定外各調身息心入住出時合調澁則結滯滑則不細餘如前示。
  第五行五法(止)可尊可貴。
  一欲二精進三專念四巧慧五一心此名法船以一心為船柁以慧為點頭餘為櫓棹。
  此二十五法(止)臨時審量耳。
  雖名方便義亦通正修之中如調身心及知識等餘准可知。
  次明正修(止)餘教例此。
  觀必託境文略不明此十乘者次位等三雖非觀法竝由觀力相從名觀故名十觀又備此十令觀可成故名成觀亦名成乘又前之四法用無前後通塞等三成就前四次位等三以判前七又前七正明車體及以具度後三祇是乘之所涉若無所涉運義不成(輔行)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又前六正觀第七助道(大意)斯是一家入道之本不可率爾言其始末應投哲匠深究宗源翫味圓頓止觀入心成行綿續佛種光顯大教今抑寄十問以誘新學庶達觀者因為開示問事理二造約一念明聖祖極唱本何經論問理具事造兩種三千當修觀時如何用與問玅乘三境修相難明自古多歧如何定斷問中論四句與妙三觀如何會同令成一轍問真如理觀唯識事觀對四三昧起觀如何問歷三性事徧六作受十乘觀義何以明之問觀佛三昧十乘觀法兩重能所云何指決問第九佛觀名真法身行者觀時為真為陰問玅乘當體及以所依約修約性若為判屬問上根一觀如何又云若無十法名壞驢車。
  一觀不思議(止)其車高廣。
  止觀第五卷云歷陰入界三科棟境觀總無明心即此陰心明具三千顯不思議境即是觀妙境有三一性德二修德三化他總是初乘稱性修法為九乘本輔行(五上二十六)云觀法非十對根有殊雖復根殊但是一不思議觀觀不思議境乃至離愛不離境故(文)高廣者正是乘體無發無到堅徹三際橫徧十方故云其車高廣。
  二真正發菩提心(止)張設幰蓋。
  慈悲普覆故如幰此觀妙境不悟於靜心中重發弘誓非五略初發大心也。
  三善巧安心止觀(止)安置丹枕。
  止觀安心有總有別別中自佗各六十四以四悉檀說止說觀對信法行回轉相資非此可具丹枕者南山經音經云天竺國無此木枕皆以赤皮內著綿毛用之倚臥丹是赤色是正非間以喻正智無分別也枕能休息身首安然以喻定慧安息妄念。
  四破法徧(止)其疾如風。
  前安心是有慧之定此破徧是有定之慧雖通四門無生為首其疾如風者速到薩波若故此證十乘非經文次(云云)。
  五識通塞(止)安置丹枕。
  於塞得通如賊為將於通起塞如將為賊破賊護將對法可知枕以支車車不昂舉車行去枕其枕則閑即動而靜也車住須枕其則用即靜而動也。
  六道品調適(止)有大白牛等。
  道品只是念處次第相生成三十七餘如前示實相為車體道品為前導故喻白牛言等者具云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殊好行步平正大意以中根至七乘今至第六者以正助分中下也。
  七對治助開(止)又多僕從。
  於正修時忽然障起求佛加被發願行施等隨蔽修助助成正觀故如僕從。
  八知位次(止)直至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