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往矣。誰作梯航。余謂。雲棲大師。悲心智廣。乘願再來。禪淨互融為一貫。宗教博綜為圓乘。昔金華宋景濂學士。悟前身為半塘書經長老即壽師。脫胎應現。然則二百餘年以來。永明老人。安得久潛化迹。倦於津梁。而徑篾聞其影響乎。今觀彌陀疏鈔。博採廣羅。抽宗鏡之精華。釀成美味。換禪門之格調。振起蓮宗。所謂滔天之際。尚作慈舟。大夜方沉。猶為寶炬。此永明而遯入雲棲。藏真禪於淨土。移少室於東林。非具眼者。曷能辨其來繇知其作略。可謂埜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通。佛不云乎。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此可證也。

  杭州徑山覺浪道盛禪師(嗣東苑鏡禪師)

  師。建寧張氏子。十九歲見大父歸寂。自疑曰。這一點靈明。向甚麼處去。一日聞猫呌。有省。遂往瑞巗剃落。參博山於董巗受具。是冬。謁東苑。苑細究其生平參證處。及徵詰五家門堂差別之旨。師恣意披其所見。苑感嘆曰。不期子乃能深入此秘密法門。吾壽昌這枝慧命。屬子流布去也。遂付以衣拂。師願廣悲深。匡時救弊。甞提六字公案。弘揚淨土法門。以示眾云。

  念佛直指圖

  
  佛祖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善用心。與占地步。而端趨向也。佛法之要。莫過於參禪念佛。持呪修觀。習經論持戒善也。而念佛三昧。最為尊特。葢人秪有一心。既此一心。全提心佛。則一切妄念雜念。皆攝歸於不亂之正念。無始業識種子。悉融化。為獨露之真心。不別參公案。而話頭自親。不細審戒律。而梵行自淨。不修觀法。而諦理自成。不持呪心。而神功自顯。不分別名義。而旨趣自臻。不涉歷階梯。而地步自到。正以全提心佛。萬法皈依。不假方便。自得頓超。更無傍瞥偷心。而能分心。劫奪其快捷。此法門。自遠公開宗。結社於廬山。如十八高賢輩各感應。及臨終見佛。聖境現前。而得往生者無筭。是皆一生取辦。不待來世再修。所謂一句。了然超百億。不歷僧祗獲法身也。嗣是長安善導(光明法師)。南嶽承遠(般舟和尚)。雲峰法照(五會法師)。新定少康(臺岩法師)。永明延壽(智覺禪師)。昭慶省常(圓淨法師)。長蘆宗賾(慈覺禪師)。至我雲棲蓮池大師。中興淨業。集眾大成。為第八祖。正予所謂。結束百千三昧法門。指歸一句念佛要旨。披六度而嚴法身。攝羣機而趣正覺。開化之盛。誠耀古彌今矣。蓋以念佛念心如投胎帝王。即是王子。即登王位。其用心之圓。地步之高。趣向之上。非同臣僚從科第。而漸次進取。始得親近尊貴也。故吾特作此圖。以百丈禪師全提向上之正令。以明馬祖即心即佛之宗旨。參合靈山極樂二如來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秘要也。

  元旦茶話

  問。念佛法門。亦可見性成佛乎。
  師曰。此當念喚醒主人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全提宗旨也。參禪雖為直指。悟入者難。惟念佛乃真圓頓法。古人指念佛為捷徑。猶未盡其善。捷徑。雖異於曲路岐途。未免從門外而入。今主人現坐堂皇之上。自呼自醒。豈有含元殿上之人。更覓長安之捷路乎。故吾以念佛即念心使常住真心。圓明淨炤。不向外馳求。則超出聖凡善惡是非大小偏圓諸對待之外矣。今人。不知自心念自佛。強立西方許多名相。轉使此心王。向諸心所法上。比量較計。是令殿上帝王降階而與羣臣黎庶。較貴賤也。是復令殿上帝王。轉向士庶位中。求科第進取。而後再進王位也。夫此內紹宗旨。不繇臣僚功勳而入。所謂諸三昧中之王三昧。既謂之王三昧。何可與心所法。及諸名相。六度萬行。差別進修相比量哉。今日無真念佛者。皆主持蓮宗之人。悞此心王之佛。流落他鄉耳。如主人在家中坐。忽有客從外來。呼主人在家否。若真正主人合應曰。儞喚我作甚麼。若此時自己作主不得。却向外亂走。客復呼曰。主人儞歸家來。與儞說話。彼主人聞呼之急。愈走遠去。如人追賊相似。愈呼愈趕。不著且不計千山萬水。拋家棄土去。又安得自悟主人元在家常住坐乎。嗚呼大地眾生。皆是昧自己主人。棄家亂走者。惟我彌陀慈父。念此眾生如一子。念念欲呼彼在家中住坐。莫向外馳求也。
  問。今人既拋家外走。呼之不回。亦要設法比喻。令其歸家。不亦有捷徑之路乎。
  師曰。善。此亦喻言。人走在他鄉。須歲月始得歸家。不見達麼云一念旋機。還同本得乎。此眾生。心迷家外走。如人身子睡在牀上。夢馳萬里之外。或見天堂之極樂。或見地獄之極苦。或見刀兵水火。賊盜劫殺。或迷妻子名利恩愛。或於冤家業障。罪犯臨身。或於朝廷邊塞軍國大事。不勝憂悲苦惱。驚魂駭魄。大呌救苦。阿彌陀佛驚回大夢。原來身子猶在牀上。雖則通身汗下。亦不曾移寸步出故鄉也。安可以他鄉實法會耶。故曰。念念呼醒夢中人。自悟本無生死心。今人睡熟沉酣。不能自醒。必須眷屬親友。呼之推之。錐之劄之。伶俐人。一呼便醒。沉重人。再如推呼。若更睡死沉迷。如皮下無血漢。不免深錐痛劄。入於骨髓。而究其必死之疾。如果死而不返。此一念佛心。猶足為九轉還丹。起死回生。肉白骨而返靈魂。惜乎。世人不知念佛之靈騐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