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的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生西方之義。在平生持念。至于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但知娑婆是極苦之場。淨土是極樂之地。譬如魚鳥。身在籠檻之中。心在籠檻之外。念佛。以娑婆為籠檻。以淨土為空水。厭慕純熟。故捨命時。心中娑婆之欲。了無芥許所以。無論其罪之輕重。直住無疑耳。倘平生念佛雖久。乃至捨命。娑婆欲習不忘。淨土觀想不一。如此等人。亦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淨土。以義裁之。往生必難。故廬山。先造法性論。次開白蓮社。非無以也。蓋法性不明。則情關不破。情關不破。則身心執受。終不能消釋。以執受未消釋故。于飲食男女之欲根。斷不能拔。所以口念彌陀。心馳欲境。如先以破身心之方。教之漸習而熟。則能了知身心皆非吾有。此解若成。則身心執受。雖未頓破。然較之常人。高明遠矣。其方。莫若毗舍浮佛傳心前半偈。最為捷要。或先持千萬遍。五百萬過。三百萬過。持數完滿。徐為持偈者開解之。自然身心橫計。便大輕了。此計既輕。即以持偈之心。持阿彌陀佛。專想西方。至捨命時。娑婆欲念。不待著力而自然空。何以故。乘解專想故。古德云。先了身心非有。此智既開。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凡人念佛。我敢保無一人不生淨土者。此義。亦本廬山先造法性論。開眾生知解。次建蓮社。成眾生之行而來也。
  偈曰。
  心淨佛土淨。心穢此土穢。淨穢既在心。如何別尋理。但觀心未生。淨穢在何處。此觀若透徹。眾罪自消滅。不待蓮花開。香光從口出。南無阿彌陀。佛即自心覺。覺即情不生。情生成殺佛。殺佛墮地獄。難生蓮花國。能使情不生。彌陀自來迎。蓮花為胞胎。永不作眾生。念佛雖不難。難破逆順關。逆順關若破。始面彌陀顏。

  曹溪澄印德清禪師(嗣少室禪師)

  師。別號憨山。全椒蔡氏子。母洪氏。夙供觀音菩薩祈請生。師以重胞顯。隣嫗驚相告。知不凡矣。甫期。風痁且死。母號呼菩薩。許捨出家。尋愈。送入長干報恩寺西林長老披剃。依雲谷禪師。住天界。師拈念佛是誰公案。猛參十旬。疽發於背。乃自哀禱佛前。許誦華嚴十部。告假一夕。旦起疽平矣。益自勵。北遊。參徧融嘯巗大千之嵩山。謁初祖面壁處。郡守陳公。刻肇論屬師校。師于不遷論。久疑旋嵐偃嶽。後忽從梵志非昔人句。而豁然了悟曰。快哉。諸法真無去來也。即下禪牀禮佛。則無起動相。揭簾見舞葉。則無搖動相。撒溺。則無流動相。生來死去之疑。從此永釋。乃書偈曰。生死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信。鼻孔向下。明旦。同參妙峰見而怪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錢了會。伏牛法光禪師。具宗門作用。師請益。曰。無奇特。只離心意識參。出聖凡路學。師往憨山住。一日粥罷經行。介爾立定。不見身心世界。唯一大光明圓滿。無邊山河大地。影現其中。比覺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虗空。萬象森羅從起滅。自此湛然度日。一切聲色無礙。知見頓空。師常以修西方法要示眾。有云。
  淨土一門。往往士大夫。談說專為中下根設。殊不知。此門三根普攝。無機不收。最為廣大。且又簡而易行。即古之祖師。悟道之後。回心向淨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諸大禪師。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淨土九品。亦因根有別也。然淨土有三種者。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三方便有餘土。此即凡聖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多感各別。試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圓覺經所云大光明藏。此中聖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諸佛所證。法身境界。此唯從上諸祖。一念頓悟法身。妙契同體。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淨土。
  二實報莊嚴土。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乃報身佛所居。單為十地菩薩轉大法輪之淨土。即二乘聲聞不見不聞。此即法華會上諸授記之人。待多劫修因。將來所感。此中一分之淨土。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餘土。亦名凡聖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別。乃彌陀之化土也。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從第一重至第十三重。為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剎。其極樂土。與娑婆正等。從中至西。華葉邊際。故云過十萬億佛土之外。與娑婆並列者。以十方佛土。獨有娑婆為穢惡。土石諸山。雜穢充滿。三途八難。眾苦所聚。名為堪忍。眾生剛強。最難調化。故我釋迦文佛。縱以十善。化導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輪迴。若參禪悟心。又難頓悟。故設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名為橫超三界。以仗阿彌陀佛因中願力。凡念佛者。彌陀定來接引。生彼淨土。故易生耳。此雖未斷煩惱。以但得生彼國。見佛聞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從此發願。再來三界度生。則來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惱羈留。所以永明禪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此一法門。一生精誠可辦。一得生彼。頓脫生死。永出輪迴。況參禪了生死難。念佛了生死易。只要當人一念真實。肯切苦心耳。

  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