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土之實有。為在覺體中顯現。則知彼身土之實有。亦在覺體中顯現。何用種種深微元妙之談。索之冥漠哉 (二十二)。
  問曰。照用二者。若何分別。
  答曰。照乃是自然覺照。因之起用。非無作為矣。葢心性體用。一落言詮。但能相似。禪家釋此兩字。已似極力分疏。若微細剖別。愈辨將愈惑。今姑混括大旨。說為一大靈光。庶較易明。凡光有兩種。一內景。一外照。譬如鏡光。至平至淨。然能內景而不能外照。其內景也。毫髮畢現而不留跡。譬如日光。至直至捷。(凡光皆直行不轉灣。天算家謂日光到地。速率無比。所謂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火光亦然)然能外照。而不能內景。其外照也。目可得見。身可得觸。而全同虗空。不可得取。不可得壞。此大靈光。兼兩能為一體。(凡姿質之智愚敏鈍。是光之內景。意象之寬隘重輕。是光之外照。閱人多者。一望而知。在本光從來平等。而萬別千差者。多生之業力氣習為之也)故其力用不可思議。(不可思者。心行處滅。不可議者。言語道斷。世多誤解作神妙莫測。粗浮可哂)超過一切光。(如鏡光不留跡。此則前塵綠影。憶持不忘。即第八阿賴耶識。如日光但直行。此則鈎深索隱。曲折多到。即第六意識。又如光皆可阻隔此則洞。達無礙。如賢護經說。余嘗於中夜念佛。繞室經行。忽見當頭星月皎潔。初猶不覺。並未舉頭。俄而覺之潛隱不見矣。又嘗見四面佛。高約八尺。自頂至踵。前後衣摺多了了。案上銅香鑪。亦全同紅琉璃。而佛身卻不琉璃洞徹。當時不知自己眼在何處。亦並不覺異。經須臾間。覺之即隱。因此知靈光獨耀。無物不透而物非無。又知見色聞聲時。纔覺見聞。便落前五識矣)十方世界諸佛國土。皆此光力攝持。而自體常寂。人在氣交之中。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其現前一念。乃此一大靈光之照。全不與氣交黏。安有生死。譬如空中閃電 (電之為物。全類識神。故借以為喻耳。外道修習。得大光明。出入自由以能出陽神為得道。自佛法觀之。祇是造成一盞大電氣燈耳。縱能遠照千百里。有成必有毀。豈本有哉。惟悟真外編不誤)各各眼前得一瞥地。不但電體與氣無涉。即此一瞥亦與氣何涉。葢氣有質點。故有聚散。靈光則渾成一統。合同而化。氣流行於靈光之中。猶煙霧布散於日光之中。隨其或疎或密。乃至須臾變滅。亦仍不離光。而光未嘗移。又如無數極細粉屑沙粒。在一盂水中。其屑屑粒粒相際間。無非是水。隨其體之輕重或沈或浮。而水未嘗動也。凡夫終日膠擾。執定四大假合之身為我。(第七末那識)遂執現前一念謂在身內。譬猶日光普照大地。(喻第八識)以鏡映之。信手迴轉。(消第六第七識相併)其影滉漾室中。認為真日。而此一大靈光。變為無明業識矣。念佛人求生西方。無論識性不識性。亦無論妄想之多少如何。但能發願真切。刻定課程。終身不間。決定得生。何以故。譬如同一誤認真日。而別以凹面迴光鏡。(喻願)對日(靈光即自性佛。須知鏡與日原是一箇。不得不如此說爾)安置向西。時時逼正其聚光點。(喻念)艾炷承之。(喻淨土莊嚴實境)而日與鏡相距中間。常有煙霧冥濛不斷。(喻氣及妄想。其實乃是自身遮蔽其間。故身見輕者。得力較易)日光不能全透。臨終氣息漸微。煙霧漸散。現前一念仍在。(即是日光)佛身即於鏡中顯現。(我願即佛願故)氣絕而煙霧空。日光全體。透過鏡面。艾炷光燄勃發。(一念淨光。成意生身。上則證法性身矣)即是隨佛往生矣。葢日光到地雖捷。猶有分力可算。以日與地究是彼此兩體。故有去來相。靈光則西方此土本是一體。東頭沒即西頭出。如拄杖子。一頭放下。即是一頭拈起。出沒同處。拈放同時。故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也。(天如禪師語。讀者誤解此句。謂此土即是西方。則濫入恒真淨土矣)大本漢吳二譯。謂暫信暫不信者。臨終見佛。如夢中見。口不能言。心中愧悔歡喜交併。於此可證 (二十三)。
  問曰。意生身與夢中身。將毋同。
  答曰。大不同也。夢有多種。(周官太十所掌三者為綱。古夢所掌六者為目。蓋推其本。則皆靈光天倪之動。故古人甚重之佛家亦重之)要歸不外現前之一念默照。故不能發氣出聲。以念本離氣。出聲即為讛語矣。意生身固同是一念。而靈光凝聚成形。如燈之燄。顯然有體有聲有息。全同現在之身。而了無觸礙。其聲與息。亦全是光明用事。與凡夫恃呼吸之氣而生者。迥不侔矣。然教中多說光明。從不說氣。(惟後人撰五教儀。曾一及之。以借莊子援督為經之說。記亦不真矣)祇可以儒書及諸子書證明之。蓋十方世界。在一大靈光中。猶海浮漚耳。由其光盛生威。(乍遇而懍然者是)威生耀。(佛光如月光。并不耀眼)耀生熱。(如以無生氣物。置赤日中必先生熱。後生氣。是其驗)熱生氣。(此氣字無可換。換則不醒。所謂生者。亦非母子繼續之生。猶水生波。非水外別有)此氣非呼吸有質點之氣。老子謂之谷神。(谷者謂幽元也。音義皆同欲)莊子謂之踵息。神仙家(老莊為道家。神仙乃後起託附之)謂之祖氣。謂之罡氣。謂之元陽。(若坐煞在此。便成外道)孟子謂之浩然之氣。(春秋繁露引此說。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