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病不得而萌矣。以是言之。則一生淨土。何從有退轉哉。

  高聲念佛

  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徧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慈雲懺主云。稱佛名時。以心緣歷。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繫。方能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三昧易成。故懷感法師決疑論中。引大集日藏經云。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論釋曰。大念者。大聲念佛也。小念者。小聲念佛也。此皆聖教。有何惑哉。奉勸世人。厲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念佛。遂多馳散。學者方知非常人能曉也。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少時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今人稱佛。多不專精。散心緩聲。遂使現世成功者少。臨終感應事稀。故特示此法。勸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念佛。聲聲相續。則不久成功也。

  禮佛功德

  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佛所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四明尊者云。行者禮佛時。深知佛體不離我心。同一覺源。圓照諸法。諸佛悟本。起同體悲。眾生迷真。受諸幻苦。悲苦相對。感應斯成。一身遍至諸佛之前。一拜普消無邊之罪。

  現生獲福

  龍舒曰。或謂求生淨土。是身後之事。而不知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葢佛之教人。無非是善。既以求生淨土為心。凡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其現世則可為君子。為大賢人敬之。神助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其次為業緣所奪。不能專志於此者。則惡緣由此而省。善緣自此而增矣。縱有不知禮義。不畏刑罰。唯氣力之為尚。唯勢利之為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省己。而自咎其所為。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其肯復陷於刑罰乎。使人人皆然。則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矣。鄉人之相知者。皆目之為善人。由是言之。遵佛教法。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

  為僧念佛

  龍舒曰。為僧學佛者。當自念云。我為出家人。了達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汩沒俗塵。一日大限到來。有何倚賴。平日雖有善業。未免隨逐輪迴。善業報盡。又復墜墮。不如專修淨土。直脫輪迴。方是出家事畢。如永明壽禪師長蘆頤禪師萬年一禪師。皆修此道。又轉以化人。豈可不効彼耶。若不生淨土。未免隨業受報。如海印信禪師。以一念之錯。生朱防禦家為女子。得圓照本禪師點化。乃得脫去。知他第二生中。又復如何。舒州太平古老亦名行尊宿也。歿後生宰相家。享富貴造惡業。復墮惡道。何有出期。楞伽經說。修行之人。如澄濁水。澄之難清。未去濁脚。攪之復渾。二老之謂也。若生淨土。住不退地。復來此界度生。如刷去濁。脚雖攪之。不復渾矣。

  富貴學道

  龍舒曰。富貴人種種如意快樂。然光陰迅速。幻身難保。古來貴極。誰為在者。不如脩行淨業。身後托生勝處。豈不快哉。本朝文潞公。在京師。與淨嚴禪師。結道俗十萬人。為淨土會。至于王敏仲侍郎楊次公提刑馮濟川給事。皆以貴人。脩行淨業。而皆得往生。可不仰効之哉。

  眾善相資

  龍舒曰。供佛齋僧。造塔建寺。念誦禮懺。孝養父母。兄友弟恭。宗族之間。無不和穆。鄉黨隣里。恩禮相與。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眾。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指教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救人急難。或惠施貧窮。或造橋砌井。或施食散藥。或減己奉養以利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或教人為善。或護善止惡。但隨所作世出世間一切善事。不拘大小多少。或止以一錢與人。或以一水止渴。至於毫芒之善。竝須起念云。願此善緣。回向西方。眾善相資。必得往生也。

  勸修利益

  龍舒曰。唐人房翥暴亡。至冥府。冥官語之曰。據案簿。爾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爾承此福。亦合生淨土。翥曰。尚擬誦金剛經萬卷。并禮五臺。故未欲往生。冥官曰。誦經禮拜。固為好事。不如且生淨土。知其志不可奪。乃放還人間。是知勸人脩淨土者。非但獲往生。又感動幽冥也。

  因循悞事

  寂室曰。世人欲修淨業。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閑暇。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老時。若分定常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即於淨業無緣脩習。忽爾喪亡。雖悔何及。奉勸諸人。趂身強徤。努力修之。

  當思身後

  寂室曰。世人但知生時。將養此身。營求資給。而不思捨此身後神識不滅。若無善因。則淪墜苦趣。何為生時。愛惜此身。死後神識不滅。而不思度脫耶。又世人專為妻子眷屬。廣營衣食。而無少怠。而不思命終之時。妻子眷屬。雖愛徹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