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不住六處。不離六處。不住三界。不離三界。乃至非見聞覺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觀如來身。佛言。應如是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所言有。為破眾生執空之見。於空有叵得處。方便建立。謂之妙有。佛所言空。為破眾生執有之見。於空有無礙處。蕩除其執。謂之真空。空之與有。其體本一。而不妨各異。以無礙故。無可不可。謂之空。所以破除情執。洗蕩法塵。謂之有。所以表顯法門。建立功用。亦如人身。或動或靜。或語或默。任運而然。何所往而不可哉。若定執一偏。則落外道邪見。非佛法矣。

  寶積十心

  大寶積經。彌勒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若有眾生。發十種心。專向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何等名為十種心耶。佛告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是名菩薩發十種心。若人於此十心。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情想升沉

  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虗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起信結歸

  馬鳴菩薩宗百洛叉經。造大乘起信論。為入道之要門。其末曰。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謂不能常值諸佛。懼謂信心雖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王以寧待制曰。余甞問道於宏智禪師。師令讀起信論。而未見其本。及謫官天台。始於隣僧處得之。披閱再三。竊有疑焉。是書為大乘人作。破有蕩空一法不留之書也。而末章以繫念彌陀。求生淨土為言。其旨何耶。晚過雪峰。問真歇。歇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著空。然後為道耶。夫如是則淨土之修。於道何損焉。予始豁然。有得於心。乃知往生淨土一門。真橫截生死之要道也。

  天親造論

  西天祖師婆藪盤特。此云天親。初學佛法。偏執小乘。後方志慕大法。從其兄無著。傳慈氏唯識宗旨。依無量壽經造論一卷。為淨土修法。在大藏堂字函。須者撿之。其略曰。若人修行五念門成就者。必定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二者讚歎門。口業讚歎彼佛光明智相。欲如實脩行故。三者作願門。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欲如實脩行奢摩他故。四者觀察門。以智慧觀察。欲如實脩行毗鉢舍那故。一觀察彼國土莊嚴。二觀察彼佛莊嚴。三觀察彼諸菩薩莊嚴。五者回向門。所有功德善根。以方便回向。攝取眾生。不取一切世間故。菩薩如是修行五門。自利利他。速得成就菩提故。慈雲依之。立往生行法。

  論釋十疑

  天台智者大師。說淨土十疑論。門人記為一卷。宋初吳山澄彧法師有注本。僧統贊寧序冠其首。盛行於世。彧師科十疑云。一無大慈悲疑。二諸法無生疑。三佛土平等疑。四偏念西方疑。五具縛厚重疑。六即得不退疑。七不求兜率疑。八十念往生疑。九劣弱人生疑。十作何行業疑。一一問答明白。故楊次公序云。輔贊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最為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暗室。日至而頓釋群陰。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至於是也。

  臨終設像

  華嚴賢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薩放無量光。其間一種。名為見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終之人。見佛往生。後四句言。此菩薩因中。勸臨終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