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萬類。況佛之光明乎。不見彌陀經云。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應知佛之光明。廣大無比。小乘羅漢。尚有三明六通。隨類現化。況佛之神通妙用乎。何則身常禮佛。佛則見之。天眼通故。口常念佛。佛則聞之。天耳通故。心常憶佛。佛則知之。他心通故。諸仁者。只要自己。虔切修持。不須疑佛無能接引。
  又問。既有如是功德。何必連聲舉念。譬如叫我名字。不過一二三聲足矣。
  答。前不云乎。稱我名號。定生我國。以其願也。觀經云。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連聲不斷乎。彌陀經云。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勢至圓通云。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上至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下至十念成功。往生淨土。是也。

  三大聖人現身勸修淨土

  唐洛陽罔極寺釋慧日。中宗朝得度。日見義淨三藏。躬詣竺乾。遂生羨慕。誓遊西域。始泛舶渡海。經三載。乃達天竺。尋求梵本。訪善知識。獨影孤征。雪嶺胡鄉。無所不到。既經多苦。深厭閻浮。乃歎曰。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徧問天竺三藏學者。皆讚淨土。合於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盡此報身。必得往生。日聞已頂受。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大山。山有觀音像。日遂七日叩頭祈請。以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有西方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迴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斷食既困。聞此加壯。及登嶺東歸。計行七十餘國。總一十八年。開元七年。方達長安。進帝佛真容梵筴等。賜號慈愍三藏主法師。
  又唐大曆二年。法照大師。棲止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唯以勸人念佛為急。一日僧堂粥鉢內。兩次現五臺勝境。勝境中復現有寺。寺有金榜。題云大聖竹林寺。於是心懷渴仰。欲禮五臺。四年八月十三日發行。至五年四月五日。到五臺縣。遙見佛光。寺南數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其夜四更見一道光。從北山下來射照。照忙入堂內。問眾云。此何祥也。有僧答言。此大聖不思議光。常覺有緣照聞已。即具威儀。尋光至寺。寺東北五十里間。果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一石門。見二青衣可年八九歲。顏貌端正。立于門首。一稱善財。二曰難陀。相見歡喜。問訊設禮。引照入門。向北行五六里。見一金門樓至門。乃是一寺。寺前有金牓。題曰大聖竹林寺。一如鉢中所見者。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花樹。充滿其內。照入寺。至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獅子之座。說法之音歷歷可聽。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有無數菩薩圍繞。照至二菩薩前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捷要。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佛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是語已。二大聖各舒金手。摩照頂為授記別。照聞已。歡喜踊躍。禮謝而退。已上二則。載于有宋高僧傳。俱在藏內富字函。

  經論指歸淨土

  大無量壽經云。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菩薩。往生極樂國土。諸小行菩薩不可稱計。又不但我國為然。十方世界無量大菩薩眾。盡念阿彌陀佛。願住阿彌陀佛國土。
  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其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釋迦佛云。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十六觀經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乎。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大智度論云。佛是無上法王。諸大菩薩以為法臣。諸臣所尊重者。唯佛法王也。有一菩薩。自念往昔謗般若。墮惡道。受無量苦。復經無量劫來。雖修餘行。不能得出苦海。後遇善知識。教念阿彌陀佛。即得滅除罪障。超生淨土。我今應當禮謝阿彌陀佛。何以彼。父母親友人天王等。不能度我出離苦海。唯阿彌陀佛願力攝受。是以得出苦海。偈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即得為現身。故我皈命禮。又云。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許。佛觀此人。曩劫採椎。為虎所逼。上樹失聲念南無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獲羅漢果。吁一稱其名。尚得解脫。況終身念佛乎。
  蓮宗寶鑑云。彌陀實眾生之慈父。是以纔稱寶號。已投種於蓮胎。一發菩提。即標名於金地。淺信不持。大愚大錯。堪歎時逢末代。多有邪見迷流。貶淨業為權乘。嗤誦持為麤行。豈非躭溺火宅。自甘永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