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义所以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于是子有违父,而父有虐子,此则仁义之迹为之也。故绝仁弃义,则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也,二者非以为盗,盗贼不得则不行。故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些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以或属之圣智,或属之仁义,或属之巧利,盖将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三者,无所用之矣。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则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极也。然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苦其无所从入。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于彼矣。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学求益,增其所未闻,积之不已,而无以一之,则以圆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纷然,不胜其忧矣。患夫学者之至此也,故日绝学无忧。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不学而不少,多学而不乱,廓然无忧,而安用绝学耶?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况夫善恶之相反乎?夫唯圣人知万物同出于性,而皆成于妄,如画马牛,如刻虎竞,皆非其实,愍焉无是非同异之辨,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苟知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足怪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所复留,然岂以是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畏,吾亦畏之;人之所为,吾亦为之。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婴于物者,其心而已。
  荒兮其未央哉。
  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吵。圣人兼涉有无,无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可央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兄之未孩,
  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登台,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唯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儿之未能孩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余。圣人包举万物而不主于一,超然其若遗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纯纯,若愚而非愚也。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俗以分别为智,圣人知群妄之不足辨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
  忽若晦,寂若无所止。
  忽焉若晦,不见其津涯也。寂然无朕,不见其所止宿也。。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圣人才全德备,若无所施,故疑于顽鄙。
  我独异于人,儿贵食母。
  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忘道,而圣人脱遗万物,以道为宗,譬如婴儿无所杂食,食于母而已。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也。自是推之,则众有之容,皆道之见于物者也。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运而成象,着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惚恍者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方有无之未定,惚恍而不可见。及夫有无之交,则见其窈冥深眇,虽未成形,而精存乎其中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物至于成形,则真伪杂矣,方其有精,不容伪也。真伪既杂,自一而为二,自二而为三,纷然错出,不可复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故以不去名之。唯未尝去,故能以阅众有之变也。甫,美也,虽万物之美,不免于变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圣人之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以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于通而已。通故与物不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