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父业,终其纶绪,卒其年命,竟无所成。况在它人,如何放哉?
      【释文】《之纶》音伦。崔云:琴瑟弦也。◎俞樾曰:释文纶音伦,崔云琴瑟弦也。然以文之弦终,其义未安。郭注曰,昭文之子又乃终文之绪,则是训纶为绪。今以文义求之。上文曰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之昧与之纶,必相对为文。周易系辞传,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京房注曰:纶,知也。淮南子说山篇,以小明大,以近论远,高诱注曰:论,知也。古字纶与论通。淮南与明对言,则纶亦明也。以文之纶终,谓以文之所知者终,即是以文之明终。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昭文之子又以文之明终,则仍是非所明而明矣,故下曰终身无成也。郭注尚未达其恉。
  【一六】【注】此三子虽求明于彼,彼竟不明,所以终身无成。若三子而可谓成,则虽我之不成亦可谓成也。
      【疏】我,众人也。若三子异于众人,遂自以为成,而众人异于三子,亦可谓之成也。
  【一七】【注】物皆自明而不明彼,若彼不明,即谓不成,则万物皆相与无成矣。故圣人不显此以耀彼,不舍己而逐物,从而任之,各(宜)〔冥〕(四)其所能,故曲成而不遗也。今三子欲以己之所好明示于彼,不亦妄乎!
      【疏】若三子之与众物相与而不谓之成乎?故知众人之与三子,彼此共无成矣。
  【一八】【注】夫圣人无我者也。故滑疑之耀,则图而域之;恢憰怪,则通而一之;使群异各安其所安,众人不失其所是,则己不用于物,而万物之用用矣。物皆自用,则孰是孰非哉!故虽放荡之变,屈奇之异,曲而从之,寄之自用,则用虽万殊,历然自明。
      【疏】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故能晦迹同凡,韬光接物,终不眩耀群品,乱惑苍生,亦不矜己以率人,而各域限于分内,忘怀大顺于万物,为是寄〔用〕于群才。而此运心,斯可谓圣明真知也。
      【释文】《滑疑》古没反。司马云:乱也。《屈奇》求物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作虽我无成亦可谓成矣。(二)赵谏议本我作此。(三)杖字依释文改。(四)冥字依宋本及世德堂本改。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一】。虽然,请尝言之【二】。有始也者【三】,有未始有始也者【四】,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五】。有有也者【六】,有无也者【七】,有未始有无也者【八】,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九】。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一0】。今我则已有谓矣【一一】,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一二】?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三】。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一四】?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五】?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一六】!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一七】!无适焉,因是已【一八】。
  【一】【注】今以言无是非,则不知其与言有者类乎不类乎?欲谓之类,则我以无为是,而彼以无为非,斯不类矣。然此虽是非不同,亦固未免于有是非也,则与彼类矣。故曰类与不类又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也。然则将大不类,莫若无心,既遣(一)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
     【疏】类者,辈徒相似之类也。但群生愚迷,滞是滞非。今论乃欲反彼世情,破兹迷执,故假且说无是无非,则用为真道。是故复言相与为类,此则遣于无是无非也。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
  【二】【注】至理无言,言则与类,故试寄(二)言之。
     【疏】尝,试也。夫至理虽复无言,而非言无以诠理,故试寄言,彷象其义。
  【三】【注】有始则有终。
     【疏】此假设疑问,以明至道无始无终,此遣于始终也。
  【四】【注】谓无终始而一死生。
     【疏】未始,犹未曾也。此又假问,有未曾有始终不。此遣于无始终也。
  【五】【注】夫一之者,未若不一而自齐,斯又忘其一也。
     【疏】此又假问,有未曾有始也者。斯则遣于无始无终也。
  【六】【注】有有则美恶是非具也。
     【疏】夫万象森罗,悉皆虚幻,故标此有,明即以有体空。此句遣有也。
  【七】【注】有无而未知无无也,则是非好恶犹未离怀。
     【疏】假问有此无不。今明非但有即不有,亦乃无即不无。此句遣于无也。
     【释文】《好恶》并如字。《未离》力智反。
  【八】【注】知无无矣,而犹未能无知。
     【疏】假问有未曾有无不。此句遣非。
  【九】【疏】假问有未曾未曾有无不。此句遣非非无也。而自浅之深,从入妙,始乎有有,终乎非无。是知离百非,超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