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己以为之,则不能无极而众恶生。
     【疏】心不滞于一方,迹冥符于五行,是以澹然虚旷而其道无穷,万德之美皆从于己也。
     【释文】《澹》大暂反,徐音谈。《然》一本作澹而。
  【四】【注】不为万物而万物自生者,天地也;不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圣人也。
     【疏】天地无心于亭毒而万物生,圣人无心于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天地以无生生而为道,圣人以无为为而成德。故老经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释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一】。故曰,圣人休休焉(一)则平易矣【二】,平易则恬惔矣【三】。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二)【四】,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三)【五】。
  【一】【注】非夫寂漠无为也,则危其平而丧其质也。
     【疏】恬惔寂漠,是凝湛之心;虚无无为,是寂用之智;天地以此法为平均之源,道德以此法为质实之本也。
     【释文】《恬惔》大暂反,徐音谈。下皆同。《质也》质,正也。《而丧》息浪反。下同。
  【二】【注】休乎恬惔寂漠,息乎虚无无为,则虽历乎阻险(四)之变,常平夷而无难。
     【疏】休心于恬惔之乡,息智于虚无之境,则履艰难而简易,涉危险而平夷也。
     【释文】《人休》虚求反,息也。下及注同。《平易》以豉反。下及注皆同。◎俞樾曰:休焉二字,传写误倒。此本作故曰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天道篇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与此文法相似,可据订正。《无难》乃旦反。下同。
  【三】【注】患难生于有为,有为亦生于患难,故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疏】岂唯休心恬惔故平易,抑乃平易而恬(淡)〔惔〕矣,是知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四】【注】泯然与正理俱往。
     【疏】心既恬惔,迹又平易,唯心与迹,一种无为,故殷忧患累不能入其灵台,邪气妖氛不能袭其藏府。袭,犹入也,互其文也。
     【释文】《邪气》似嗟反。下同。
  【五】【注】夫不平不惔者,岂唯伤其形哉?神德并丧于内也。
     【疏】夫恬惔无为者,岂唯外形无毁,亦乃内德圆全。形德既安,则精神无损亏矣。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二)唐写本入下袭下均有也字。(三)唐写本亏下有矣字。(四)世德堂本作险阻。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一】,其死也物化【二】;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三】;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四】,迫而后动【五】,不得已而后起【六】。去知与故,循天之理【七】。故无天灾【八】,无物累【九】,无人非【一0】,无鬼责【一一】。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二】。不思虑【一三】,不豫谋【一四】。光矣而不耀【一五】,信矣而不期【一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一七】。其神纯粹【一八】,其魂不罢【一九】。虚无恬惔,乃合天德【二0】。
  【一】【注】任自然而运动。
  【二】【注】蜕然无所系。
     【疏】圣人体劳息之不二,达去来之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运行,其死也类万物之变化,任炉冶之陶铸,无纤介于胸中也。
     【释文】《蜕然》音帨,又始锐反。
  【三】【注】动静无心而付之阴阳也。
     【疏】凝神静虑,与大阴同其盛德;应感而动,与阳气同其波澜;动静顺时,无心者也。
  【四】【注】无所唱也。
     【疏】夫善为福先,恶为祸始,既善恶双遣,亦祸福两忘。感而后应,岂为先始者也!
  【五】【注】会至乃动。
     【疏】迫,至也,逼也。动,应也。和而不唱,赴机而应。
  【六】【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机感(通)〔逼〕(一)至,事不得止而后起应,非预谋。
  【七】【注】天理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间。
     【疏】循,顺也。内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无为,顺自然之妙理也。
     【释文】《去知》起吕反。◎庆藩案故,诈也。晋语多为之故以变其志,韦注曰:谓多作计术以变易其志。吕览论人篇去巧故,高注:巧故,伪诈也。淮南主术篇上多故则下多诈,高注:故,巧也。皆其例。管子心术篇去智与故,尹知章注:故,事也,失之。
  【八】【注】灾生于违天。
     【疏】合天,故无灾也。
  【九】【注】累生于逆物。
     【疏】顺物,故无累也。
  【一0】【注】与人同者,众必是焉。
      【疏】同人,故无非也。
  【一一】【注】同于自得,故无责。
  【一二】【注】泛然无所惜也。
      【疏】夫圣人动静无心,死生一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