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时皇清光绪五年,己卯岁春月谷旦,古潭罗圆、嚣嚣子德汶氏,书于白竹坡之旭窗山房。
  灵宝毕法原序(二)
  道不可以言传,不可以名纪。历古以来,升仙达道者,不为少矣。
  仆志慕前贤,心怀大道。不意运起刀兵,时危世乱。始以逃生,寄迹江湖岩谷,退而识性留心,惟存清净希夷。历看丹经,累参道友,止言养命之小端,不说真仙之大道。
  因于终南山石壁间,获收《灵宝经》三十卷,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共数千字。
  予宵衣旰食,远虑深省,乃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天地升降之宜;气中生水,水中生气,亦心肾交合之理。比物之象,道不远人。配合甲庚  方验金丹有准抽添卯酉  自然火候无差红铅黑铅  彻底不成大药金液玉液  到头方是还丹从无入有  尝怀征战之心自下升高  渐入希夷之域抽铅添汞  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  使九三之阳长水源清浊  辨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  识于坐忘之日
  玄机奥旨,难以尽形。方曰灵宝妙理,可用入圣超凡。总而为三乘之法,名《灵宝毕法》。
  大道圣言,不敢私于一己,用传 洞宾足下。道成勿秘,当贻后来之士。
  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序。
  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卷上
  匹配阴阳第一 (阳胎阴息 真胎息 配坎离)
  玉书曰: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干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气质不能相交。天以干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干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
  真源曰: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既有形名,难逃度数。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其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升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冬至阴降到地而一阳来。故曰:「夏至」、「冬至」。阳升于上,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余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余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难逃于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以天机测之,庶达大道之绪余。若以口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气比阳,而液比阴,子午之时,比夏至冬至之节;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时比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以入阳位,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入阴位,秋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运行不已,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年。
  真诀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完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之,是以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