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而不動,王笑而遣之。
  童子回舟,老爺負岌。
  《稽神錄》:姿源公山二洞有穴如井,咸通末有鄭道士以繩鎚下百餘丈,傍有光,往視之,路窮阻水,膈岸有花木,二道士對棋。使一童子刺舟而至,問欲渡否,答曰:當還。童子回舟而去,鄭復鎚而出。明日井中有石苟塞其口,自是無入者。
  《幽怪錄》:侯通劍門外見四黃石,大如斗,收之皆化為金,適貨財百萬,市美妾百餘人,大第良田甚多。忽一老翁負茨曰:吾來求君償債,將我金去,不記憶乎。盡取適仗妄投於茨,亦不覺窄,須突已失所在。後數年,見老翁攜俠行,問之,者笑不言,逼之,又失所在。
  子陽桃皮,田鸞柏葉。
  《真誥》:黃子陽,魏人也,少知長生之妙,入博落山中學道九十餘年,但食桃皮,飲石中黃水。後遇司馬季主,遂得度世。
  《廣記》:田鸞入華山,遇異人指柏木示之曰:此長生藥也,何求於遠。鸞歸服柏葉數年,自覺身輕。一夕夢神仙持節相引入洞,眾仙皆曰:服柏仙人來,勒名上清玉策金字。復告之曰:爾且止於人問,候有位即召。遂悟。自後隱於嵩陽,百二十三歲少容。
  三洞羣仙錄卷之九竟
  #1『擔』字原作『檐』,據《重刊道藏輯要》(下簡稱《輯要》本)改。
  #2『飢』字原作『肌』,據《輯要》本改。
  三洞羣仙錄卷之十
  正一道士陳葆光撰集
  郭無四壁,劉有二困。
  《真境錄》:郭文字文舉,嘗於華陰山石室中得神虎內真紫元丹章,值晉室衰,乃負茨入餘杭大滌山,伐木倚林苦覆為舍,不置四壁,葛裘鹿巾,區種菽麥,及探答以貿鹽酪。或餘食,即施貧者。乾符中,封靈曜真君,山中遺跡甚多。
  《晉逸史》:劉鱗之字子驥,少尚質素,虛退寡欲,不修儀操,人莫知之。好遊山澤,志在逐逸。嘗探藥至衡山,深入忘返,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困,一困閉,一困開,深廣不得過。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困中皆仙靈方藥諸維物,鱗之欲更尋索,終不知處也。
  孝成束帶,自然綸巾。
  《丹臺新錄》:梁諶字孝成。諶好樂仙道,年十七為道士,即持齋誦經,廣建功德,濟諸苦厄,視地而履,恐傷含氣,有烏獸當衢,每下路避之,見人卑恭泊然虛靜。一旦謂弟子王子年曰:吾屬良友待我於南津,當往彼,爾可知之。乃束帶南出。子年隨之,惟覺雲氣鬱鬱,絃覆林谷。良久,諶忽踴身騰雲,倏已不見,遙聞鼓吹之音而已。
  《本朝蒙求》:趙自然,太平州人,夢一人給巾素抱,鬚髮斑白,自云姓陰,引之登山,曰:汝有道氣。教以辟穀法,乃出青柏枝令啗?夢中食之,及覺遂不食。
  青巾佳客,白衣老人。
  《神仙傳》:陳希夷先生一日謂門人賈昇曰:今日有佳客至,速報。少頃一人衣褐青巾如門,賈走報,其人已行。賈逐之,見一老人衣鹿皮,賈問:前老人去遠否。老人曰:此是神仙李八百,動則八百里。而鹿皮老人亦不見。先生曰:老人者,乃太清得道白庇先生也,今既不見,鹿皮者又去,吾不可久留。乃返真。
  《漢武傳》:武帝出道岱山,通一白衣老人耳聳於頂,髮垂於肩,頭有數尺之光,帝異而問之,老人曰:予聞禽山有莒蒲一寸九節,服之長生。遂不見。帝曰:此乃岳神也。時王興聞之,服莒蒲得仙。
  鄧丹一斗,群藥千縉。
  《續仙傳》:處州松陽乃張天師修真之所,鄧去奢慕前人之迸,結菴以居,朝夕焚修。山南有一巨石,嘗坐其上,感神人告之曰:天師丹劍在此石下,可以取之,師曰:此石天設,非人力可加。神人曰:動修不怠,丹劍可致。師如其言,不三年神人送丹一斗,劍一。,師後施丹治病,功成上昇。
  又賣藥翁,莫知其姓名,常提一大葫蘆賣藥,人以疾苦求藥,得錢不得錢悉與之,無不神驗。或戲問之:有大還丹否。曰!有一粒,厭直千婚。人皆笑之,以為風狂。後於長安賣藥,枓擻其葫蘆已空,只餘一粒安於掌中,曰:百年賣藥,無一人買者,深可哀哉,今當自喫。藥方入。足下五色雲生,騰空而去。
  銅牌誌鹿,金盆射鵲。
  《高道傳》:明皇狩于咸陽,獲大鹿,命庖人欲烹之,張果奏曰:此仙庇也,已滿千歲。昔漢武元狩五年,臣曾侍從畋之,于上林獲此鹿,乃放之,時以銅牌誌於左角。遂命驗之,果然有銅牌二寸許,但文字彫暗耳。
  又軒轅集,宣宗嘗召入,問長生可政乎,集曰:絕聲色,薄滋味,哀樂一致,德施無偏,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雖堯舜禹湯之道自可致,況長生久視乎。及退,又以金盆覆白鵲試之,時集方休於館,謂中人曰:皇帝安能更令老夫射覆乎。中人不論其意。上復令速至,集纔及玉陛,謂上曰:盆下白鵲宜放之。上大笑。
  李明合丹,伯真採藥。
  《茅山記》:李明長官避世不仕,隱句曲鬱岡山,合丹丹成而昇玄洲,除大卿之任,至今舊邇壇井存焉。
  《真誥》:姜伯真入猛山中行道探藥,奄遇仙人,令伯真平倚日中,其影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