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之十七竟
  #1描:疑為『穡』之形誤,『穡』同『蓄』。
  #2支:原作『肢』,據趙府居敬堂本改。
  #3益:《甲乙經》卷六第六作作『液』。
  #4二:《甲乙經》卷六第六作『三』。
  #5之:趙府居敬堂本作『知』。
  #6肥:《甲乙經》卷六第六作『脂』。
  #7謂:《甲乙經》卷四第二無『謂』字。
  #8是:《甲乙經》卷二第一、《太素》卷九《脈行同異》并作『足陽』二字。
  #9上十焉息?下八焉伏:此二句各本文字互有出入,《甲乙經》作『上出焉息,下出焉伏』。《太素》作『上焉息,下焉伏』。日刻本眉批..-十,寸之誤;八,尺之誤』。其義應為-上寸焉息,下尺焉伏一。統觀各本文字及經文義理,此二句是指寸口脈搏動的上下出入界限,日刻本眉批似是。
  #10別:原作『利』,據趙府居敬堂本改。
  黃帝內經靈樞集註卷之十八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癮;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悅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答曰: 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註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踡,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癥。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註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註之,註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冑,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院,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胃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悅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悅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問,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一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余願得而明之,金櫃藏之,不敢揚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一曰少角欽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一日右角。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枯然。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
  其為人赤色,廣蚓,脫#1面小頭,好肩背髏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一曰質之人,一日大徵。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惱恰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一日熊熊然。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一日質徵。
  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經,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大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一曰眾之人。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一日眾之人,一日陽明之上。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欽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大#2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