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8又:原作『入』,據顧本改。
  #9頰:原脫,據顧本補。
  #10丘:原作『血』,據顧本改。
  #11容:原作『穀』,據顧本改。
  #12三:顧本作『五』。
  #13三注不同:此四字原脫,據顧本補。
  #14衝:顧本作『街』。
  #15合:原作『入』,據顧本改。
  #16三:原作『此』,據顧本改。
  #17一:顧本作『二』。
  #18二:顧本作『一』。
  #19手:原作『乎』,據顧本改。
  #20留一呼:此三字原脫,據顧本補。
  #21一:顧本作『三』。
  #22腎:原脫,據顧本補。
  #23又:顧本作『反』。
  #24主:顧本作『生』。
  #25又:顧本作『反』。
  #26脊:顧本『脊』下有『椎』字。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二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評熱病論篇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交,謂交合,陰陽之氣不分別也。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
  言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言初汗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無俾,言無可使為汗也。穀不化則精不生,精不化流,故無可使。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如是者,若汗出疾速留著而不去,則其人壽命立致傾危也。○新校正云:詳病而留者,按王注病當作疾,又按《甲乙經》作而熱留者。
  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熱論》謂上古《熱論》也。几汗後脈當遲靜,而反躁急以盛滿者,是真氣竭而邪盛,故知必死也。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脈不靜而躁盛,是不相應。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志合於精,今精無可使,是志無所居,志不留居則失志也。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汗出脈躁盛,一死;不勝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也。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日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裹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上從之,謂少陰隨從於太陽而上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裹刺之,飲之服湯。
  謂寫太陽,補少陰也。飲之湯者,謂止迎#1上之腎氣也。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
  從勞風生,故日勞風。勞,謂腎勞也。腎脈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腎勞風生,上居肺下也。
  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
  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強上,好仰也。冥視,謂合眼視不明也。又《千金方》冥視作目眩。
  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
  膀胱脈起於目內毗,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今腎精不足,外吸膀胱,膀胱氣不能上營,故使人頭項強而視不明也。肺被風薄,勞氣上需,故令唾出若鼻涕狀。腎氣不足,陽氣內攻,勞熱相合,故惡風而振寒。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中,
  救,猶止也。俯仰,謂屈伸也。言止屈伸於#2動作,不使勞氣滋蔓。
  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三日中若五日,《千金方》作俟#3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與此不同。
  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巨陽者,膀胱之脈也。膀胱與腎為表裹,故巨陽引精也。巨,大也。然太陽之脈,吸引精氣,上攻於肺者三日,中年者五日,素不以精氣用事者#4七日,當咳出稠涕,其色青黃如膿狀。平調咳者,從咽而上出於口,暴卒咳者,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夫如是者,皆腎氣勞竭,肺氣內虛,陽氣奔迫之所為,故不出則傷肺也。肺傷則榮衛散解,魄不內治,故死。○新校正云:按王氏云:卒暴咳者,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按《難經》云衝門,無蓄門之名,疑是責門。楊操云:貴者,鬲也,胃氣之所出,胃出穀氣以傳於肺,肺在鬲上,故胃為責門。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駙癮然壅,害於言,可刺不?
  疵然,腫起貌。壅,謂目下壅,如外蠶形也。腎之脈,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