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大略言之,夏手足寒,非病也,是夏行冬令,夏得則冬死。冬脈實滿頭熱,亦非病也,是冬行夏令,冬得則夏亡。反冬夏以言之,則皆不死。春秋得之,是病故生。死皆在時之孟月也。
  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移續於此,舊在後帝日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對問義不相類,王氏頗知其錯簡,而不知皇甫士安嘗移附於此。今去後條,移從於此。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
  形盡滿,謂四形藏盡滿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澀作滿。
  如是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懸,謂如懸物之動也。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新校正云:按《太素》無手字。楊上善云:足溫氣下故生,足#3寒氣不下者逆而致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嗚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嗚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緩,謂如縱緩。急,謂如弦張之急。非往來之緩急也。《正理傷寒論》曰:緩則中風。故乳子中風,脈緩則生,急則死。
  帝曰:腸僻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熱為血敗故死,寒為榮氣在故生。
  帝曰:腸僻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陰病而見陽詠,與證相反,故死。
  帝曰:腸僻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僻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藏期之。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是謂以藏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脈小堅急為陰,陽病而見陰脈,故死不治。○新校正云:按巢元方云:脈沉小急實,死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以反證故。
  帝曰:消瘴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大,故不可治。○新校正云:詳經言實大病久可治,注意以為不可治。按《甲乙經》、《太素》、全元起本并云可治。又按巢元方云: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云: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瘴,徒丹切。牢病也。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形度具《三備經》,筋度、脈度、骨度并具在《靈樞經》中。此問亦合在彼經篇首,錯簡也。一經以此問為《逆從論》首,非也。
  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府,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
  亟,猶急也。閉塞,謂氣之門戶閉塞也。
  所謂少針石者,非癱疽之謂也,
  冬月雖氣門閉塞,然癱疽氣烈,內作大膿,不急寫之,則斕筋腐骨,故雖冬月,亦宜針石以開除之。
  癱疽不得頃時回。
  所以癱疸之病,冬月猶得用針石者何?此病頃時回轉之問,過而不寫,則內斕筋骨,穿通藏府。
  癱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瘠與纓脈各二。
  但覺似有癱疽之侯,不的知發在何處,故按之不應手也。乍來乍已,言不定痛於一處也。手太陰傍,足陽明脈,謂胸部氣戶等六穴之分也。纓脈亦足陽明脈也,近纓之脈,故日纓脈。纓,謂冠帶也。以有左右,故云各二。
  掖癱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大骨會,肩也。謂肩貞穴,在肩髑後骨解問陷者中。
  暴癱筋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癱若暴發,隨脈所過,筋怒經急,肉分中痛,汗液滲泄如不盡,兼胞氣不足者,悉可以本經脈穴俞補寫之。○新校正云:按此二條,舊散在篇中,今移使相從。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
  太陽,為手太陽也。手太陽經絡之所生,故取中院穴,即胃之募也。《中誥》曰:中院胃募也,居蔽骨與齊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脈所生。故云經絡者,胃募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無胃之募也等字。又楊上善注云足太陽。其說各不同,未知孰是。
  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
  謂取足少陰俞,外去脊椎三寸,兩傍穴各五瘠也。少陰俞,謂第十四椎下兩傍,腎之俞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用員利針,刺已如食頃久立已,叉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之。
  霍亂,刺俞傍五,
  霍亂者,取少陰俞傍志室穴。○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刺主霍亂俞傍五取之。
  足陽明及上傍三。
  足陽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