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以水飲滿溢,故滲溢易而入肌皮腸胃之外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易作溢。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
  胃虛色赤,火氣救之,心象於火,故色赤也。胃陽明脈,從氣衝下脾抵伏兔,故病則脾如折也。
  其奠而散者,當病食痺。
  痺,痛也。胃陽明詠,其支別者,從大迎#9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故食則痛問而氣不散也。○新校正云:詳謂痺為痛,其義則未通。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
  脾虛肺無所養,肺主氣,故少氣也。
  其奕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腑腫,若水狀也。
  色氣浮澤,為水之侯,色不潤澤,故言若水狀也。脾太陰脈,自上內踝前康,上踹內,循腑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康入腹,故病足腑腫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色氣黃赤,是心脾干#10腎,腎受客陽,故腰如折也。腰為腎府,故病發於中o
  其奧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腎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腎氣不化,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帝曰:
  新校正云:詳帝曰至以其勝治之愈,全元起本在《湯液篇》。
  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心為牡藏,其氣應陽,今脈反寒,故為疝也。諸脈勁急者,皆為寒。形,謂病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少腹,小腸也。《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以其受盛,故形居於內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脈實者氣有餘,故脹滿;脈虛者氣不足,故泄利。○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在。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故風成為寒熱也。
  瘴成為消中,
  瘴,謂濕熱也。熱積於內,故變為消中也。消中之證,善食而瘦。○新校正云:詳王注以善食而瘦為消中,按本經多食數沒為之消中,善食
  而瘦乃是食仿之證,當云善食而波數。
  厥成為巔疾,
  厭,謂氣逆也。氣逆上而不已,則變為上巔#11之疾也。
  久風為飧泄,
  久風不變,但在胃中,則食不化而泄利也。一以肝氣內合而乘胃,故為是病焉。《陰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於肝。故內應於肝也。
  脈風成為癘,
  經《風論》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又曰:癘者有榮氣熱駙,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漬。然此則癩也。夫如是者,皆脈風成,結變而為也。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變奈何。
  帝曰:諸癱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安,何也。言何以生之。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八風,八方之風也。然癱腫者,傷束南、西南風之變也。筋攣骨痛者,傷束風、北風之變也。《靈樞經》曰:風從束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筋紐。風從束南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肌。風從西南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肉。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骨。由此四風之變而三病乃生,故下問對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勝,謂勝剋也。如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此則相勝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重以色氣,明前五藏堅長之脈,有自病故病及因傷候也。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氣乏而神猶強也。
  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神持而邪凌其氣也。
  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神與氣俱衰也。
  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神與氣俱強也。
  肝與腎脈并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肝色蒼,心色赤,赤色見當脈洪,腎脈見當色黑,今腎脈來,反見心色,故當因傷而血不見也。若已見血,則是濕氣及水在腹中也。何者?以心腎脈色,中外之侯不相應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尺內,謂尺澤之內也。兩傍,各謂尺之外側也。季脅近腎,尺主之,故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尺裹以候腹中。
  尺外,謂尺之外側。尺裹,謂尺之內側也。次尺外下兩傍則季脅之分,季脅之上腎之分,季脅之內則腹之分也。
  附#13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
  肝主貴。貴,鬲也。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脾居中,故以內侯之。胃為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