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氣,故氣#5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故下文日:
  精食氣,形食味,
  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氣生形。
  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質之有,資氣行營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
  味傷形,氣傷精,
  過其節也。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精承化養,則食氣,精若化生,則不食氣。精血內結,鬱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有質,故下流於便寫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陽為氣,氣厚者為純陽。陰為味,味厚者為純陰。故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陰氣潤下,故味厚則泄利。陽氣炎上,故氣厚則發熱。味薄為陰少,故通泄。氣薄為陽少,故汗出。發泄,謂汗出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火之壯者,壯已叉衰。火之少者,少已則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生壯火,故云壯火食氣。少火滋氣,故云氣食少火。以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以少火益氣,故氣得少火則生長。人之陽氣壯少亦然。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非惟氣味分正陰陽,然辛甘酸苦之中,復有陰陽之殊氣爾。何者?辛散甘緩,故發散為陽。酸收苦泄,故涌泄為陰也。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勝則不病,不勝則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是則太過而致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陰病則熱,陽病則寒。文異意同。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物極則反,亦猶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也。
  寒傷形,熱傷氣;
  寒則衛氣不利,故傷形。熱則榮氣內消,故傷氣。雖陰成形,陽化氣,一過其節,則形氣破蕩#6。
  氣傷痛,形傷腫。
  氣傷則熱結於肉分故痛。形傷則寒薄於皮勝故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先氣證而病形,故日氣傷形。先形證而病氣,故日形傷氣。
  風勝則動,
  風勝則庶物皆搖,故為動。○新校正云:按《左傳》曰:風淫末疾。即此義也。
  熱勝則腫,
  熱勝則陽氣內鬱,故洪腫暴作,甚則榮氣逆於肉理,聚為癱膿之腫。
  燥勝則乾,
  燥勝則津液竭涸,故皮膚乾燥。
  寒勝則浮,
  寒勝則陰氣結於玄府,玄府閉密,陽氣內攻,故為浮。
  濕勝則濡寫。
  濕勝則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水穀相和,故大腸傳道而注寫也。以濕內盛而寫,故謂之濡寫。○新校正云:按《左傳》曰:雨淫腹疾。則其義也。風勝則動至此五句,與《六元正紀大論》文重,彼注頗詳。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7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謂四時之生長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風,長夏土濕,謂五行之寒暑濕燥風也。然四時之氣,土雖寄王,原其所主,則濕屬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五氣也。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五藏,謂肝心脾肺腎。五氣,謂喜怒悲憂恐。然是五氣,更傷五藏之和氣矣。○新校正云:按《天元紀大論》悲作思。又本篇下文,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玉機真藏論》作悲。諸論不同。皇甫士安《甲乙經精神五藏篇》具有其說。蓋言悲者,以悲能勝怒,取五志迭相勝而為言也。舉思者,以思為脾之志也。各舉之,則義俱不足,兩見之,則互相成義也。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喜怒之所生,皆生於氣,故云喜怒傷氣。寒暑之所勝,皆勝於形,故云寒暑傷形。近取諸几,則如斯矣。細而言者,則熱傷於氣,寒傷於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氣上則傷陰,暴卒氣下則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厥氣,逆也。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去離形骸矣。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鈴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然喜怒不常,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久長。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言傷寒傷暑亦如是。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夫#8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最為殺厲之氣,中而即病,故日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  暑病。故養生者,必慎傷於邪也。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風中於表,則內應於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