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委中在胭中央約文中動脈,○新校正云:詳委中穴與《甲乙經》及《刺瘧篇》注、《痺論》注同。又《骨空論》云:在膝解之後,曲腳之中,背面取之。又《熱穴論》注、《刺熱篇》注云在足膝後屈處。○足太場脈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如是六府之俞,府各六穴,則三十六俞。以左右脈俱而言之,則七十二穴。
  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
  并具《水熱穴#12論》中。○新校正云:按熱俞又見《刺熱篇》注。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此亦熱俞之五十九穴也。
  中肥兩傍各五,凡十穴。
  謂五藏之背俞也。肺俞,在第三椎下兩傍q心俞,在第五椎下兩傍。肝俞,在第九椎下兩傍。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傍。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傍。此五藏俞者,各俠脊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半,并足太陽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肝俞留六呼,餘并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俠脊數之,則十穴也。
  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
  今《甲乙經》、《經脈流注孔穴圖經》并不載,未詳何俞也。○新校正云:按大椎上傍無穴,大椎下傍穴名大杼,後有,故王氏云未詳。
  目瞳子浮白二穴。
  瞳子髏在目外去毗同身寸之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浮白在耳後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足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左右言之,各二為四也。
  兩髒厭分中二穴,
  謂環姚穴也。在脾樞後,足少陽太于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王氏云在牌樞後,按《甲乙經》云在牌樞中,後當作中。灸三壯,《甲乙經》作五壯。
  犢鼻二穴,
  在膝體下腑上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耳中多所聞二穴,
  聽官穴也。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可入三分。
  眉本二穴,
  鑽竹穴也。在眉頭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完骨二穴,
  在耳後入髮際同身寸之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13:刺可入三#14分,灸七壯。
  項中央一穴,
  風府穴也。在項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二經之會,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灸之不幸,使人□。
  枕骨二穴,
  竅陰穴也。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15刺可入四分,灸可五壯。
  上關二穴,
  《針經》所謂刺之則欽不能欠者也,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刺深令人耳無所聞。
  大迎二穴,
  在曲頜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二#16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下關二穴,
  《針經》所謂刺之則欠不能飲者也。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康,合口有空,張口而閉,足陽明少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耳中有乾撾之,不得灸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撾之作撾抵。遺,音摘。欽,丘庶切。
  天柱二穴,
  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康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可入伺'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巨#17虛上下廉四穴,
  上康,足陽明與太陽合也,在膝犢鼻下臉外康同身寸之六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下康,足陽明與少陽合也,在上康下同身寸之六三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r==一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并《刺熱篇》注、《水熱穴》注上康在三里下三寸,此云犢鼻下六寸者,蓋三里在犢鼻下三寸,上康又在三里下三寸,故云六寸也。
  曲牙二穴,
  頰車穴也。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空,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天突一穴,
  已前釋也。
  天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