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明則可以入聖,昧則終於為愚。明與昧幾於毫髮,可不慎歟!
  絕學章第二十一
  學眾人之學,擇善者以學之。窮萬物之理,不明者以明之。絕衆學則無憂,窮眾理則有本。無憂可以盡天下之性,有本可以達天下之道。性與天道,合乎自然。
  中庸章第二十二
  行中庸之道者,惟聖人能之,賢人猶不可及也。況愚人乎?何以聖人圓之,賢人方之。圓之者則轉而不執,方之者則執而不轉。是以聖人云:賢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威儀章第二十三
  聖人之心,深不可測,大而化之,無極可極。凛然其容,赫昭乎其文。德運三五,以虛其中,正四時為天下則。為天下則,萬物乃格。
  運化章第二十四
  道大沖漠,運乎橐籥。道之為物,溟溟焉,涬涬焉。視之不見其邊,鑽之不見其穿,大則包地包天,小則無物不然。吾亦即非有,我無名之先。
  通玄章第二十五
  舌之能語,孰為言之主。手之能拳,孰為握之先。達斯理者,可以通玄。
  道要章第二十六
  道之要,隱乎竅。精全則生氣,氣全則生神,神全則通妙。此三者不可一失,失之一則二者亦失,何道之有。
  得失章第二十七
  勿謂一得而喜,勿謂一失而悲。得而不知止,所得必失之矣。失而知所守,所失必得之矣。是以得者失之,失者得之。明得失之要者,惟達道者可知。
  寧心章第二十八
  草木之生也,因地以立根本。人物之生也,因心以立性命。地肥則枝葉茂榮,心虛則道德浹洽。奈何民不知本,以心盜之於物,反被物盜之於心;以情役之於形,反被形盜之於情。是以彼失我得,我失彼得。故有道者不取。
  忘機章第二十九
  人之忘機,烏之不疑。人機一動,烏之遠飛。夫何故?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動,彼神即知。此天理昭然而不可掩者。是以聖人與萬物同塵,常忘機於無心。
  真空章第三十
  道本非相,執之者著相。道本非空,執之者著空。著相著空,不識道之宗。是故無相之相,即是真相;不空之空,即是真空。真相真空,萬物混同。即此用而離此用,其應化也無窮。
  有無章第三十一
  有而不有曰上,無而為有曰下。是以君子博學而廣知,有而不為有。小人淺學而近知,無而以為有。是故我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之謂也。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之謂也。有若無,實若虛,則顏子之謂也。故謙德者為上,薄德者為下。
  重道章第三十二
  重於人者人重之,輕於人者人輕之。物物猶不可輕,況於人乎。是以聖人保民如赤子,禮賢而貴德。故不敢以身輕天下,而天下之人安-敢不重之也。
  治道章第三十三
  天下怡道有五焉:以仁布天下則民安,以義制天下則民服,以禮教天下則民敬,以智察天下則民守,以信親天下則民立。此五者,同出而名異。是以聖人體道若虛,用道有餘。
  觀道章第三十四
  觀道如觀梅。海所以處於卑下,故能容百川之流。其聚彼也深,其揚波也大,龍魚鰕鱉皆得樂其志。是以聖人之心亦猶海也,故能容萬國之垢。其存心也,愈虛而愈深;其用事也,愈出而愈有。王侯士庶,皆得樂其所。此所以道在天下,故下者為上。
  虛無章第三十五
  虛無生有相,有相而復載虛無。虛無者,心也,神也。有相者,形也,氣也。其心虛,其神舒,其形氣也有餘。其心昧,其神背,其形氣也自敗。是以聖人常心虛,而善養神氣者也。
  常心章第三十六
  有常心者,則有常道。無常心者,則無常道。常心不殆,常道不改;常心不在,常道不泰。故君子常處心於清靜,而自內察也。
  忠孝章第三十七
  善忠者必善於孝,善孝者必善於忠。入則移忠孝於親,為子之道盡矣。出則移忠孝於君,為臣之道盡矣。是故君與親,一而已;忠與孝,亦一而已。其善忠善孝者,天之道也。
  正性章第三十八
  孔子渴不飲盜泉之水,曾子回車於背母之鄉。古人聞名不正,猶自避之,況所行之道乎。
  執中章第三十九
  聖人之道,執中而已矣。居天下之任,行天下之道,無高下,皆平等處之。益者損之,損者益之。益道於下,則低者上昇之。損道於上,則高者下兼之。此所以損有餘益不足,故上下和平,天下萬事無不中矣。
  體用章第四十
  體道以誠,道自安之。用道以時,道自利之。故安於內者,神無不和。利於外者,神無不化。以靜觀道,道未嘗靜也。以動觀道,道未嘗動也。動靜合道唯誠而已矣。
  神虛章第四十一
  人之神,天地之虛靈也。神之為物,不可思,不可識,不可言,不可覓。何以思則不神,識則不誠,言則不純,覓則不真。故藏小身,納乾坤;見大身,徧微塵;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貫金透石,出幽達冥。明斯理者,可以策鬼神。
  通達章第四十二
  心不可執,事不可膠。心執則性不達,事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