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書,後人更寫別續之耳,所以前脫三十四字,楊所書今未知何事。
  靜親天地念飛仙,靜親山川念飛仙,靜親萬物念覆載慈心,常執心如此,得道也。人生者如幻化耳,寄寓天地間,少許時耳,若攝氣營神,苦辛注真,將得道久,道成則同與天地共寓,在太無中矣。若洞虛體無,則與太無共寄寓在寂寂中矣。能洞寂者,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死生之根易解,久長之年易尋,尋之可得,解之可久。
  夫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遊者,納氣也。氣全則生存,然後能養至,養至#1則合真,然後能久登生氣之二域,望養全之寂寂,視萬物玄黃盡假寄耳,豈可不懃之哉。氣全則辟鬼邪,養全則辟百害,入軍不逢甲兵,山行不觸虎兕,此之謂矣。
  學道之心常如憶朝食,未有不得之者也。惜氣常如惜面目,未有不全者也。然面目亦有毀壞者,猶氣亦有喪失,要人之所惜,常在於面目,慮有犯穢,次及四肢耳。若使惜氣,常為一身之先急,吾少見其枯悴矣。案此所云氣,蓋是房中精氣之氣,非呼吸之氣。
  人隨俗要求華名,譬若燒香,衆人皆聞其芳,然不知薰以自燔,燔盡則氣滅,名立則身絕。是故高人哂而遠之,遂為清淨。生之為物,譬日月天地,此四象正與生生為對,失生則四象亦減,非四象之減,生減之也。若使常生,則四象常存,非四象之常存,我能常生故也。常生亦能生於無景,何四象之足計哉。灾遘禍生,形壞氣亡,起何等事耶,似由多言而不守一,多端而期苟免耳。是以玄巢頹枝以墜落,百勝喪於一敗矣。惜乎通仙之才,安可為堅子致弊也。堅子致弊,蓋為膏肓之患不除。借取晋景公之夢,不爾則是別有小兒事也。
  南嶽夫人所言。
  鴻鷺對南旅,以遐扇揚翮,在於十百之野,彼烏自謂足矣。然鎢鳩歎其眇邈,大鵬哂鴻舉之 謂應作咫字尺耳。苟安其安,而是非自足,故三烏不相與議焉,何譏之乎。
  紫微言。
  右八條並楊書。
  古之至人,獨秉靈一之符,玄覽委順之化,明坦途而合變,捫冥樞以齊物,故自然之表,則存之而不論;域領之內,則論之而不議矣。昔玄風泯絕,埃氣彌氛,弘猶淪喪,澆偽滋起,馳驟之徒,替真於崖分之外;躁兢之羣,饕利於形名之肆,擅智生流蕩之患,希求致矜伐之累,乖常適於所適,離至當於非當矣。名身孰親,道家良 謂應作箴字。履淹者守一之至戒。良可歎息。
  六月八日夜保命告許長史。
  知以無涯傷性,心以欲惡蕩真,豈若守根浄沖,栖研三神,所以彌貫萬物,而玄同鏡寂,泯然與泥丸為一、而內外均福也,可示虎牙。
  南嶽夫人言。
  促催進散,不可令河上有事。散似是木散,河上,水官也。
  保命言。
  不修道德,及學道無成,則肇功之徒不相逮也。自頃未見有日進之人矣。學志故自少也。七世之德,本鍾於學者,若不學則非復所賴,故以為戒。徒攝上道而不懃者,故下鬼耳。下鬼謂下解主者,鬼師耳,不必是酆宮之鬼也。經中亦云如此。
  在官無事,夷真內鍊,紛錯不穢其聰明,爭兢不交於胸心者,此道士之在官也。
  秀玄栖標者,雖山河崩潰而不眄,志道存真者,雖寒熱飢渴猶不護,此一往之至也。精散八虛,魂遊萬徐,或因風以投間,或挾魍以結痾,將一切撥之而勿耳矣。昔之道非今道也,靈覺苟殊,百隟其如,予何章聞之,亦足以檢撲矣。
  右九條並楊書。
  夫真者,都無情慾之感,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於胸中,則真感不應,靈女上尊不降矣,縱有得者,不過在於主者耳。陰氣之接,永不可以修至道也。吾昔常恨此賴改之速耳,所以真道不可對求,要言不可偶聽也。有匹則不真,外併則真假,真假之邇,斷可見也。
  此一條應是裴君言,某書
  哭者亦趣死之音,一及者乃朽骨之大患,恐吾子未悟之,相為憂耳。極哀者則淫氣相及,來子雖善於耳,爾曹當柰張者何。
  定錄君所戒。
  右一條楊書,後被割不盡。
  穆惶恐言:逢遇玄運,得聞宗告,每事將順,啟悟胸心,仁廕纏綿,仰感罔極,至於始終之分,天然定理,樂生惡亡,人情常感,哭泣之哀,奔臨之制,內以叔情,外以順禮,賢庶所守,莫之虧也。穆內雖修道,外故俗徒,未能披褐山栖,帶索獨往,不得不叙順情禮,允帖內外,一旦違之,既恩情未忍,亦懼傷之者至矣。夫人之言,宛而附情,弘道長教,可謂遠矣,輒當奉遵告敕,使哀不至傷,哭不過慟,柄道任適,不敢有違,謹白。此是答右英書本,今闕所授事,非謂前中君所告趣死之音者,而亦應相關涉也。
  右一條據為書。
  真語卷之六
  #1《上清衆真教戒德行經》,兩『養至』並作『養生』。據上下文義,疑當作『養全』。
  真誥卷之七
  金闕右卿司命蓬萊都水監梁國師貞白真人華陽隱居陶弘景造
  甄命授第三
  體 此一字後人儳益標高運,味玄咀真,呼引景曜,凝靜六神,煥領八明,委順靈根,寶鍊三度,養液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