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之下,當華陽南洞之便門,有崇壽觀者,本晉洞天館主任敦故宅,宋元嘉十一年路太后始建壇宇。太始中,廬陵太守孔嗣之重立,以奉曲阿高士華文賢。齊建元二年,勸句容王文清仍立而主之,名崇元館,武帝以太子時至焉。唐貞觀初,勸改為崇元觀。有太極元年所樹碑,石完而文泯、,可識者,左拾遺孫處玄文、楊幽經書數字而已。天寶七年,李玄靜先生奉劫重修,復民百家備修茸。寶曆三年,主者有賀思寶,則因器物銘識而考見者也。宋大中祥符七年,劫賜今名。大元至治二年,句曲外史張君嗣真始來主之。顧瞻方臺近對南面,左峰疊玉,右引大茅之支而回合焉。定錄君喂言:大茅山下有泉水,近水口處可立靜舍。陶隱居云,近南大洞口有好流水而多石,少出便平,比有王文清居之。則此觀是矣。迺歎日:山中館宇,自齊、梁、唐、宋至于今,代有增益。求諸晉人之舊,惟此與玉晨許長史宅耳。而吾所治,迺傾廢隘陋持甚,豈不在我耶,於是度材鳩工,更後堂為太元殿,以復舊規,象三茅君於中,東為任、華、王、李、賀五君祠,西為陶隱居祠。充前殿基為弘道壇,自製銘其上。壇束為玄武祠,西為廣惠祠,後為文賢講堂,而前為都門。門外浚古玉津池,盡受大茅南面諸原之水。循池西南,得昭明太子讀書臺。臺束有井日福鄉井。福鄉者,因昭明道館名也。出諸榛莽,著文刻石,覆之以亭,而巖洞泉石之勝,近在百步內者,皆按圖表之可以觀覽。泰定元年,上清四十五代宗師劉君大彬朝京師,授予始末,俾為之次第焉。張君,昊郡人,名天雨,內名嗣真,字伯雨,別號貞居。年二十,棄家入道,褊游天台、括蒼諸名山。,昊人周大靜先為許宗師弟子,得楊、許遺書。張君從而以為師,悉受其說,嘗從開元王君壽衍入朝,被璽書賜驛傳,顯受教門擢任,非其誌也,即自誓不希榮進,因從三茅之招,追奉任君而下五君,為文而告之,願畢力玆宇,所著《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巖玄會錄》二卷、又《尋山誌》十五卷,考索極精博云。嗚呼,自任君始居此,餘數百年,纔五人傳焉,其自致于久遠者,果何託也,豈若後世各誘門人,系以私屬、如家人父子者哉?故寧希闊而有待。今張君無前代賜予之助,徒草衣木食以營此,而曠然思與四方之士共為千載之期,豈非豁落丈夫也哉,予故與君為方外友,奇其能先予遠舉也。故擊之詩,日:
  大茅南垂元氣積,陰關闔扉陽洞闢。
  曲穴流泉保靈宅,任君來餌黃赤石。
  天一召錫太元冊,曲阿受養良有擇。
  構宮方嚴自王伯,清蹕臨止靈響格。
  虛林森爽化赫奕,福鄉帝子發甘液。
  不食何年喪遺臂,白雲映空玉清客。
  開元全盛煩百役,持節旁午致燻璧。
  爾來蕭條世代隔,石鏡刻文土漫畫。
  誰其啟之規古昔,句曲外史美冠烏。
  研書千卷視貞白,天真景隨玄系繹。
  玉室金堂萬無教。
  茅山誌卷之二十七竟
  茅山志卷之二十八
  上清嗣宗師劉大彬造
  金氈編
  齊梁詩
  華陽石頌十五百 陶隱居
  河篇徵往冊,孔記昭昔名。三宿麗天秀,兩金標地英。  右樞域
  宅無迺生有,在有則還空。靈構不待匠,虛形自成功。  右質象
  總神列三府,分塗交五便。陰暉迎夜哲,晨精望曉懸。  右形位
  南峰秀玄鼎,北嶺橫秦璧。表裹玉沙津,周回隱輪邇。  右標貫
  左帶柳汾水,右浚陽谷川。土懷北郁色,井冽鳳門泉。  右區別
  郭干峙留岸,姜巴亙遠蹤。鶴廟或時饗,別宅迺恆恭。  右跡號
  昊居非知地,越冢詛隱遷。樹蓋徒低陰,石鼇未嘗煙。  右類附
  果林鬱餘奈,蔬圃蔓遺辛。熒芝可燭夜,田泉嘗梡塵。  右物軌
  降轡龜山客,解駕青華童。寢宴含真館,高會蕭閒宮。  右游集
  清歌翔羽集,長嘯歸雲翻。孑弦有逸調,空談無與言。  右才英
  標舍雷平下,立靜連石陰。上道已沖念,飛華當斡心。  右學稟
  濟神既有在,去留從所宜。心邇何用顯,冥途自相知。  右業運
  方隅游瓊刃,華陽棲隱居。重離倘或似,七元迺扶胥。  右挺契
  號期行當滿,亥數未終丁。迨迺承唐世,將賓來聖庭。  右機萌
  刊石玄窗上,題誠曲階門。動靜願矜錄,不負保舉恩。  右誠期
  答詔問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告逝篇
  性靈昔既肇,綠業久相因。即化非冥滅,在理擔悲欣。冠劍空衣影,鑣轡迺仙身。去此昭軒倡,結彼瀛臺賓。倘能踵留轍,為子道玄津。
  入山尋桓清遠不遇 邵陵王蕭綸
  荊門丘壑多,甕牖風雲入。自非棲遁情,誰堪霜露濕。
  初入山作      怛法闔
  寒谷夜將晨,置賞復尋真。方壇垂密葉,澈水度朱鱗。杏林雖伏獸,芝田詛俟人。丹成方轉石,鑪變欲銷銀。當知勝地遠,於此絕囂塵。<